題:帶著愛與忠誠——一名回族高級女干部的成長經歷
她的人生經歷,是一個時代前行的縮影。
她,曾經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回族女子,她的經名叫“麥麗燕”。
5歲的時候,她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洪梅香。
讀書、進城、工作、從政……從一名宗教上層人士的后代到普通的售貨員,后成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的政協主席,洪梅香走上了一條和其他回族女孩不同的道路。
“如果沒有自治區的成立,我不會出來上學……如果沒有共產黨,我不會作為回族女干部被優先考慮……我充分地享受著黨的陽光雨露……”說這些話時,洪梅香言辭很懇切。
“小公主”·“黑五類”
56年前,洪梅香出生在寧夏同心縣一個宗教上層人士家庭。自懂事起,有4個字像烙印一樣烙在了她的心里,那就是——“愛民如天”。
“愛民如天”凝結了一段鮮為人知的佳話。1936年,西征紅軍駐防同心一帶,洪梅香的爺爺洪壽林——當時的伊斯蘭虎夫耶洪門門宦教主,在中國革命低潮時,給予了紅軍最大信任和支持。他冒著生命危險,將兩名失散的紅軍藏在自己的“禁房”(教主修心盤道的禁地,除教主本人外任何人不得入內)里7天7夜,后來將他們扮成阿訇送回駐地。紅十五軍團為了表示感謝,贈送洪壽林一幅“愛民如天”的錦幛。
作為家里孩子中的老小,洪梅香從小過著眾星捧月的生活,父輩們的疼愛和寬容讓她的個性得到最大的釋放。5歲時,一個偶然的機會,她代替哥哥去了學堂。作為全校唯一一名女學生,洪梅香的學堂生活快樂而充實,每天學完回家,她還要教姐姐們認字。
6歲時,父親洪清國任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協副主席,洪梅香隨父親來到了銀川市,開始了她正常的求學生涯。
在她14歲時,文化大革命開始了,她的家庭也未能幸免。父親被免職下鄉勞動改造,她一下子從三好學生變成了“黑五類”,被疏遠和歧視。
畢業時,眼看著其他同學一個個都被分配了工作,保送上了大學,她卻因為“政治問題”被拒之門外。
少女的夢·報恩的情
幾經周折,洪梅香成為寧夏銀川市糖業煙酒公司南關副食店的一名營業員,這年,她17歲。面對著來之不易的工作,洪梅香倍感珍惜。在她的心里,一直藏著一個夢——有一天能夠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為了能夠爭取入黨,她不遲到、不早退,在家里用沙土和廢報紙苦練包裝技巧。別人干的活她干,別人不干的活她也干。節假日,她總是搶著幫別人值班,遇上生病或家里有事,她總是能不請假就不請假。問她為什么,她說,那個時候,如果請假超過3天,就沒資格評優秀了。
一年一年消費者評選的“我最滿意的營業員”,并沒能讓她如愿以償地成為黨員。她問黨支部的負責人:“到底我哪里做得不夠好,你們不能接納我?”在那個特殊的年代,這一切是沒有答案的。但在洪梅香的心里,她一直以為是自己做得不夠好,她把更大的“狠”勁用在了工作上。
1982年3月,洪梅香入黨了。這已經是她參加工作13年后,這時的她已經是兩個孩子的母親。聽著“愛民如天”的故事長大,中國共產黨在洪梅香心中留下了不滅的印象,那一刻,她落淚了。
“所有的榮譽都比不上這個稱號。”洪梅香說,“這是一種肯定和接納。”
巔峰時刻·本色人生
“文革”結束了,洪梅香的父親官復原職。這時,有人提議要給洪梅香換一個更好的工作,但她沒有接受。從售貨員到所在門市部的主任,洪梅香默默地一路走來。
1986年,從寧夏廣播電視大學畢業的洪梅香臨危受命于寧夏新建成的銀川市綠洲飯店,任副總經理。洪梅香在寧夏的酒店服務中首次提出了“站立服務”;靠自己摸索,她寫出了20余萬字的《賓館飯店服務員培訓》……綠洲飯店連續獲得了“自治區先進企業”“銀川市文明單位”等榮譽,她的管理才能讓人們刮目相看……
1994年,洪梅香被任命為銀川市商業局黨委書記、局長。在當時,全國商業系統的企業出現大面積效益下降,銀川市商業局系統有一百多家企業、兩百多個網點、一萬余名職工,洪梅香迎難而上,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有34個企業經理被撤換和調整……
得罪了這么多人,別人問她怕嗎?洪梅香說:“我做的是光明正大的事,從來不怕。”
銀川市勞動模范、自治區勞動模范、全國商業系統勞動模范、全國邊陲優秀兒女銀質獎獲得者……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榮譽和鮮花像潮水般地向洪梅香涌來,報紙、電視、廣播上關于她的報道連篇累牘。
洪梅香開始以更加謹慎和認真的態度來面對發生的一切,她開始躲開媒體,只為了能夠安安靜靜、踏踏實實地做事情。
1999年,洪梅香開始擔任銀川市副市長;2004年至今,她任銀川市政協十屆委員會主席……
曾任寧夏回族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哥哥洪維宗告訴她:“無論在什么位置上,都不要當做官去做,而要當做事去做。”
絢爛平淡·與愛同行
50多年來,洪梅香有過無數個身份,最讓她難忘的身份是——黨的十五大代表和十七大代表。
“我是黨的民族政策的最直接受益者。每次推薦干部,在同等條件下,婦女總是被優先考慮,回族總是被優先考慮,黨給了我很多機會……”洪梅香說。
洪梅香說:“我的父輩們也從我身上看到,女子受了教育,一點也不比男性差。”為此,她的父親籌款在老家同心建了“海如女子中學”,讓當地的女孩子有了進一步深造的機會。
回首往事,洪梅香說:“國家民族在經歷什么,我也在經歷什么,想起那些日子,可以哭,可以笑,是我一生難得的財富。經歷過這些,我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做‘鍛煉’——‘鍛’就是打,‘煉’就是燒。如果沒有那樣的經歷,我的人生會很平淡。”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在榮辱與共的歲月里,洪梅香骨子里一直沒有變的是——家族幾代人對于黨的事業的忠誠和樂善好施、慷慨正義的大愛情懷。
到政協工作后,洪梅香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回族文化的挖掘和慈善事業上。她四處奔走,幫助孤殘兒童。每次下鄉,洪梅香總會帶幾個孩子回來,要么幫他們治病,要么幫助他們上學……
“我愿意幫助所有有求于我的人……”洪梅香說,“只要是正當合理的要求,我會盡我所能去辦。”(新華社記者 劉曉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