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農村的轉型道路
——甘肅定西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變化
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的面貌發生了滄桑巨變。甘肅定西作為一個全國聞名的貧困地區,由于所要解決問題的特殊性,使這里的每一個變化更具有不同尋常的意義。
定西30年的變化,集中到一點,就是改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定西的出名緣于三件事:一是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奏稱這里“苦瘠甲于天下”;二是1972年周恩來總理了解到定西人民的生活狀況后難過得流了淚;三是1982年聯合國有關專家考察后認為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在這樣一個極度貧瘠的地方,經過30年的改革發展,全市生產總值由2.49億元增加到100.14億元,增長39.3倍;財政收入由3019萬元增加到6.08億元,增長19.1倍;農民人均純收入由72元增加到1863元,增長24.9倍。定西在穩定解決農民吃飯問題的基礎上,開始了由傳統經濟社會向現代化轉型的歷程。
改變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賦予農民生產經營的自主權,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歷程。但對定西來說,當時面臨的第一位的任務,則是如何在不具備生存基本條件的地方求得生存和發展。定西以扶貧開發為契機,按照“有水走水路、無水走旱路、水旱路不通另找出路”的思路,把改革激發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轉化為重新安排山河的強大動力,轉化為領導苦抓、部門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著力改變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
一是以修梯田為核心,開展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定西地處黃土高原區,這里溝壑縱橫,土地坡度大,不下雨寸草難生,一下雨山洪肆虐,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改革開放初期,不僅糧食嚴重短缺,而且農村燃料也無法解決,全靠鏟草皮過日子,致使生態環境越來越惡化,土地越來越貧瘠。面對這一情況,當時提出了“三年停止植被破壞、五年基本解決溫飽”的奮斗目標,通過供煤植薪、推廣節柴灶、太陽灶等措施,初步解決了農村的燃料問題。在此基礎上,把修梯田和種草種樹、修建淤地壩結合起來,按照“山頂戴帽子、山腰纏帶子、山底穿靴子”的模式,開展了大規模的小流域綜合治理。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定西人民硬是把85%以上的山坡地都修成了水平梯田,形成了賴以生存的基本農田。
二是以實施“121工程”為重點,著力解決水的問題。干旱缺水是定西的心腹之患,農業生產一直處于小旱小災、大旱大災,年年遭災、年年抗旱的被動局面。正常年景一畝地的糧食產量只有一二百斤,一遇旱災連籽種都收不回。在開展基本農田建設的同時,在解決水的問題上也付出了艱辛的努力。在有條件的地方,通過修水庫、提灌等辦法,盡可能地發展水澆地。在無水源的地方,全面實施了一戶“一個集雨場、兩眼水窖、一畝庭院經濟”的“121工程”,通過人工集雨,解決人畜飲水困難,進行點種點澆,不斷創造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甘肅人民就提出了“引洮河之水、解中部之渴”的設想,但終因經濟技術條件不具備而未能如愿。經過歷屆省委、省政府的不懈努力,在國家的支持下,到2006年引洮工程終于開工建設。隨著這個工程的建成運營,定西的發展必將進入一個全新的歷史時期。
三是以增產增收為目標,大力總結和推廣旱作農業技術。定西把總結推廣行之有效的傳統抗旱辦法和推廣現代科學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使旱作農業的發展不斷發生著變遷和飛躍。改革開放后,先是培育和推廣抗旱品種,之后又普遍推廣了地膜覆蓋技術。近年來,定西在大力發展以日光節能溫室為主的各種設施農業的同時,又大面積推廣全膜雙壟溝播技術,不僅較大幅度地提高了單位面積的產量,而且大大增強了作物種植的適應性,結束了旱作農業產量低而不穩的歷史,改變了農業生產被動抗旱的局面。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定西這個過去被人們認為“沒治”的地方,生存發展條件不斷改善,一舉解決了歷朝歷代無法解決的吃飯問題,創造了人間奇跡。
構筑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解放思想催生了改革開放,改革開放又不斷更新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定西從“沒治”到有治,從習慣于廣種薄收到積極主動地改造傳統產業,根本地得益于自覺認識和把握“三大規律”。
農業生產本質上是一個自然再生產和經濟再生產相交織的過程,除了受經濟社會條件的制約外,自然條件的約束也非常大。歷史上,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定西人為了求生存,不斷地墾荒種糧,形成了廣種薄收的落后生產方式,結果陷入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修梯田、打水窖、興科技,打破了這一惡性循環,使單位面積產量不斷提高,從而解決了吃飯問題。實踐教育了人們,只有遵循自然、經濟和科學三大規律,農業發展才能走上良性循環。
馬鈴薯產業的興起,是遵循三大規律調整結構的重要成果,也成為定西走向國內外市場的一張重要名片。定西氣候干旱冷涼,晝夜溫差大,降水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適宜種植馬鈴薯。為此,他們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馬鈴薯種植面積,逐漸把馬鈴薯培育成了一項大產業,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達350多萬畝,占全省的1/3以上,總產量在500萬噸左右,成為全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一。
在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的同時,定西又積極推進中藥材、玉米、花卉、草食畜牧業等區域性優勢產業的產業化經營,初步走出了一條發展現代農業的成功路子。
推進勞動力大規模轉移就業
改革開放極大地解放和發展了農村社會生產力,有力地推進了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進程。定西作為一個條件非常艱苦的傳統農業區,這一進程雖然比較緩慢,但也成為不可逆轉的大趨勢。
定西由于嚴重缺水,許多地方沒有發展工業的條件,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改革開放前,全市的工業產值僅有0.88億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定西很長一段時間主要精力用在解決吃飯問題上,加之農民沒有什么積累,鄉鎮企業發展嚴重滯后。在培育農業特色產業的過程中,隨著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農產品加工業逐步興起,增添了工業發展的動力。同時,他們依托資源上項目,盤活存量促增量,在有色金屬加工、制藥、機械制造、鹽化工、水電等領域新建了一批重點項目,壯大了工業經濟總量,使全市的工業增加值達到了11.57億元。
勞務輸出的興起,對定西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具有更為深遠的影響。近年來,圍繞增加農民收入,定西按照“擴大分子、縮小分母”的思路,把勞務輸出作為關系全局的戰略任務來抓。全市每年輸出勞動力60萬人次以上,創勞務收入13億元左右,人均創收2100多元。定西人與自然的矛盾十分突出,沒有農村人口的大量減少,農村的小康社會建設和現代化建設是難以想象的,但單純依靠自身的發展來吸納和消化農村富余勞動力也是不現實的。所以,對這些地方來說,農民的轉移就業本身就是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形式。農民通過外出打工增加了收入、增長了見識、增強了就業創業本領,有的實現勞務移民,有的變成產業工人和市民,有的返鄉后自主創業,從而有力地促進著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
統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改革開放不斷推動著傳統經濟社會向現代化的轉型,但由于受城鄉二元結構的制約,農村社會發展滯后的問題越來越突出。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統籌城鄉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為定西的經濟社會轉型帶來了新的歷史性機遇。
近年來,隨著勞動力大范圍的轉移就業,一方面勞動力素質同勞務市場需求不相適應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另一方面農村一些地方也出現了村莊“空心化”和農民老齡化的現象。特別是取消農業稅之后,農村社會管理和社會事業發展面臨著許多新的問題。新的挑戰帶來了新的機遇。在國家確定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政策背景下,逐步消除二元結構、建立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在定西這樣的貧困地區也被提到了重要日程。定西抓住機遇,堅持以人為本,確定了從提高勞動者素質入手,優先發展社會事業,以帶動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反貧困戰略。這一做法稱之為“反彈琵琶”,突出了社會發展對經濟發展的巨大能動作用。
圍繞這一戰略思路,在國家大力支持下,定西主要抓了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快農村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發展。全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倡導市縣委書記、市縣長都要當“教育書記”、“教育縣長”,全面實現了普九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快速發展,農村職業教育蓬勃興起,依靠教育脫貧致富成為人們的共識。同時,鄉村衛生院所、文化站室、農村廣播電視等設施建設都取得了長足進展。
二是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公共服務供給。圍繞關注民生辦實事,加大農村飲水、道路、沼氣、通訊、電網等方面的建設力度,基本解決了人畜飲水困難,實現了戶戶通電、村村通路通電話。
三是積極培育農民新型合作組織,著力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適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發展,鼓勵和支持農民自愿聯合,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市共有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500多個,會員農戶近5萬戶。
四是以制度創新為重點,積極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型合作醫療制度覆蓋全部農村,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五保戶供養標準,使農村最急迫的社會問題有所緩解。
五是推進鄉鎮綜合改革,健全農村民主管理制度。圍繞強化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著力轉變鄉鎮政府職能。健全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落實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完善村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辦法,使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
實踐證明,對貧困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的現代化是一個更加艱難的過程。無論是改變生存發展條件還是發展現代產業,無論是減少農村人口還是促進社會轉型,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我們相信,只要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貧困地區就一定能夠徹底擺脫貧困,走向富裕,走向現代化。(陸浩 作者為中共甘肅省委書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