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的長河中,三十年只是一瞬間,然而,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三十年間,沐浴著改革開放春風的吉安廣袤農村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變,在緊緊抓住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糧食生產穩步增長。三十年來,在經歷了快速增長、穩步發展、迅速增加和更高發展的四個階段后,我市糧食生產實現了新的跨越。2007年全市糧食生產克服了嚴重的旱澇災害,取得了連續5年創歷史新高的好成績,總產達到328.6萬噸,比1978年增長1.33倍。
——農村經濟實力大幅增強。2007年全市農業總產值69.61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比1978年增長了11.6倍,年均增長8.82%。
——農民增收致富步伐加快,農村生活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4029元,比1978年的140元增加了3889元,增長27.8倍,年均增長12.15%。
——農村社會和諧發展。農民文化、教育、醫療、低保等民生保障得到了長足發展,村鎮建設日新月異,一幢幢別致新穎的小樓房、一張張掛滿幸福歡樂的笑臉,呈現出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穩定的井岡新農村畫卷。
風雨兼程向前進,歲月如歌奏新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吉安歷屆黨委、政府始終堅持黨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探索中完善農村改革,在完善中深化農村改革,沿著“變革經營機制和方式、優化生產力的發展與經濟結構”這兩條主線,三十年來在吉安農村改革發展征程上一步一個腳印,攻堅克難負重攀登,奏響出推動農村改革不斷深入、農村經濟不斷發展的輝煌三部曲。
第一部曲:大包干
解放農村生產力 靠種糧豐收解決溫飽
吉安是一個農業大市,四分之三的人口在農村,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1978年開始實施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將原來由生產隊集體經營的土地分配到戶、到勞力,是全省較早推動家庭聯產承包經營責任制的地市之一。1979年底,全市農村普遍實行了統一經營、聯產到組、“五定一獎”責任制;1980年,全市的農業生產責任制發展到“專業承包、聯產計酬、統一經營、聯產到勞,包產或包干到戶”三種主要形式;1981年開始普遍推行以“大包干”為主要形式的農業生產責任制,至1982年底,全市基本上實行了包干到戶。“大包干”的推行,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給農業生產的發展帶來了生機和活力。1984年全市糧食總產達到204.75萬噸,比1978年的141.25萬噸,增加了63.5萬噸,增長44.96%,年均增長8.7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18元,比1978年提高了1.27倍,年均增長39.55%,基本解決了農民群眾的溫飽問題,農村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第二部曲:大調整
明確工作新思路 集多種經營實現小康
隨著改革的深化和完善農村生產關系的實踐,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呈現在人們面前。一方面解決了溫飽問題的廣大農民盡快致富奔小康的愿望日益迫切,一方面面對計劃經濟成分逐步減少,市場經濟成分越來越多的環境條件,農業產前、產中、產后遇到的各種困難,農戶無力自行解決,不少事情一家一戶辦不了、辦不好,甚至辦了也不合算。面對這種狀況,全市各級黨委、政府自覺地把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同本地實際結合起來,根據不同時期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提出了明確的工作思路。在大力提倡發展農村集體經濟、增強集體服務實力的同時,重點強化村級服務功能,完善雙層經營體制,并相繼提出了“發展特色農業”、“山上再造”、“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鄉鎮企業為骨干,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體,種養加系列經營,農工商全面發展”、“確保糧食穩定增長,大力發展多種經營,重點突破鄉鎮企業”等農村經濟工作思路,并在農村經濟結構上進行了調整,提高了農業經濟效益,取得了良好成效,使農業和農村經濟仍然保持了較快的增長。2001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53.1億元(1990年不變價),比1984年增長3.8倍,年均增長9.7%;農民人均純收入2810元,比1984年增加2482元,增長7倍多,年均遞增13.14%,基本完成了從靠種糧生產解決溫飽,到靠多種經營實現小康的轉變。
第三部曲:大轉型
走農業產業化 和諧中統籌城鄉發展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后,農民獲得了生產經營自主權,但仍要直接交納農業稅和管理費。隨著農村經濟和政治條件的變化,這種稅費制度帶給農民負擔過重等弊端逐步暴露出來。2002年我市按照全省的統一部署,開始實施農村稅費改革,當年減免農業稅12404.1萬元,減免率34.75%;2005年全部取消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35746.8萬元,人均受惠98元。為防止農民負擔反彈,鞏固和深化稅改成果,2002年4月,我市建立起減負增收的長效機制,在全國較早地有序推進八項配套改革,先后撤并鄉鎮44個,撤并率18.3%,壓縮了財政開支;撤并行政村651個,減少21.5%,年減少經費支出1145萬元。為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各項惠農政策,我市建立了“一卡通”制度,確保了各項惠農補貼資金及時足額發放到農民手中。2007年全市發放種糧補貼等資金達38360.38萬元,同比增加11697.62萬元,增長43.87%,人平受益增加31.9元。
2004年以來,市委、市政府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著力實施“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戰略,先后出臺了穩定糧食生產,促進農民增收,實施“五通一氣”工程,統籌城鄉發展,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政策措施,穩步推進各項農村改革,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勃勃生機和活力。正在迅速崛起的“一村一品”特色產業,已成為農民增收的新亮點,2007年全市肉牛出欄27.3萬頭,無公害蔬菜總面積80萬畝,鮰魚網箱養殖面積7.12萬平方米,產量突破4000噸;農業龍頭企業帶動農戶36萬戶,農戶人均從中增收698元;2007年全市果樹總面積達72萬畝,水果總產量25萬噸,總產值6.34億元,分別均比1978年增長10倍以上,躍居全省第三;2007年全市農機總動力達330.16萬千瓦,機耕率達68.18%,機收率達45.37%,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提高,正讓廣大農民農業機械化的夢想成真。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夯實了實現吉安農村小康社會的基礎。自2005年以來,全市新建2251個新農村建設試點村,惠及12.1萬戶、49.88萬人;全市有206個鄉鎮、1751個行政村通油(水泥)路,分別占總數的96.7%和69.6%;有14.7萬農戶、60.7萬農民用上自來水;自然村通電率達99.9%,通廣播電視率達95.26%;行政村、自然村通電話率分別達到100%和99%;沼氣用戶達22萬戶,占農戶總數的24.35%,擁有萬池縣市6個、千池鄉鎮22個、百池村257個,農業沼氣建設被農業部譽為“吉安模式”。為著力提高貧困群體保障水平,2007年全市為5.1萬戶農村低保對象發放低保金3200萬元,落實農村困難群眾大病醫療救助15.7萬人,發放救助資金1610萬元;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80%;農民參加合作醫療人數達305.63萬人,參合率86%;發放移民后期扶持直補資金7824萬元,惠及17.4萬人;老建扶貧共投入年度資金17365萬元,同比增加2896.5萬元,增長12%。這些惠及農民的舉措是我市30年農村改革發展的碩果和結晶的彰顯,為加快和諧農村建設,統籌城鄉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30年彈指一揮間,30年奮斗鑄輝煌。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踏著三十年來農村改革發展的雄渾鏗鏘的主旋律闊步向前,吉安的農村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靚麗。
龍頭企業輻射帶動吉安市82%的農戶
近期,江西省吉安市政協對全市農業產業化情況進行了調研。目前,吉安市培育規模以上龍頭企業578家,其中市級龍頭企業179家,省級龍頭企業38家,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11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億元,2家企業年銷售收入超3億元。2007年,全市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產值90億元,占當年全市農業總產值的55%,帶動農民人均增收160元;全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農戶74.4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82%。
但從總體上說,吉安市農業產業化還面臨著龍頭企業規模小、品牌少、實力弱、產業鏈條不長、涉農扶持資金缺乏統籌安排等問題。在179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中,大多數企業沒有過硬的品牌產品。已經取得龍頭企業資格的企業多數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至1000萬元之間,年產值過億元的僅有11家企業,全市還沒有一家年銷售收入超5億元的企業。179家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只有66家在工業園區辦廠,大多數龍頭企業仍是以規模種植(養殖)或初級加工為主,產后加工、儲藏、保鮮等環節還比較薄弱。
為此,建議把握發展龍頭企業的立足點——延伸產業鏈,找準增強龍頭企業競爭力的突破點——發揮主體作用,強化扶持龍頭企業的著力點——做好服務工作,以此推動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幫助吉安農民增收
全國無公害蔬菜生產大縣江西永豐縣的大棚蔬菜一車車運往外地,安福泰山、章莊、錢山等鄉的農民源源不斷地將自己粗加工的竹片一車車拉到農業產業化省級龍頭企業安福竹膠板廠……,盡管已是風霜雪雨的隆冬季節,吉安農民依托產業化格局發家致富的鏡頭仍隨處可見,蓬勃發展的農業化已成為吉安農民繼今年糧食豐產增收后持續增收的一大亮點。
今年,吉安市扎實落實黨的一系列支農扶糧政策,農民增收勢頭強勁,全年人均增收已跨上了500元的門坎,成為96年以來農民增收最多的年頭。為讓農民的日子過得更紅火,農民增收的勢頭能持續,農業大市吉安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以工業化的發展理念,市場化的運作方式,合作化的組織形式,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培植農業龍頭企業,千方百計延長農民增收鏈條,在企業融資、稅收是助農增收的“牛鼻子”。該市一方面出臺扶持政策,在企業融資、稅收、用地、辦證等重要環節打造了暢通的“綠色通道”,另一方面,不斷擴大農業開放力度,強化農業招商,引導各類資金進入農業產業化經營領域,不斷扶持壯大現有龍頭企業,培育新興龍頭企業。
2002年來,吉安市市級龍頭企業發展迅猛,每年以二、三十家的速度遞增。今年,吉安市從專項資金中拿出36萬元,對遂川秀州股份公司等6家創品牌先進單位和泰和大北農飼料有限公司等7家上規模的龍頭企業兌現了獎勵政策,有效激勵了龍頭企業做強做大做優。目前,全市有一定規模的農業龍頭企業423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6家,市級龍頭企業53家,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龍頭企業95家,比去年增加26家。這些龍頭企業基本涵蓋了吉安農業發展的優勢和主導產業,并以契約聯結、租賃聯結、利潤聯結、合作聯結等靈活方式與廣大農民完善了利益聯結機制,實現了產業、企業與農戶“三贏”。據統計,53家市級以上的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戶25.96萬戶,占全市農戶總數的30.5%。
培育特色農業品牌,完善市場體系,是確保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環節。該市以科技為支撐,以市場為紐帶,實施農業品牌發展戰略,全面提升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一批地方優勢產品及其加工產品的品牌日益形成。全市列入國家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的農產品有3個,其中“泰和烏雞”是我國第一項通過國家質檢總局審查的活體原產地域保護產品。新干綠色大米、遂川老仙牌茶等28個產品獲綠色食品標識,萬安贛綠牌玻璃紅鯉、鳙魚等9個品種成為有機食品,有機食品數量列居全省設區市第一。此外,13個產品獲無公害產品標識,比去年增長了7個;遂川秀州牌膠合板成為中國著名品牌農產品,永豐辣椒及綠海茶油等3個產品獲江西省名牌產品,羅霄山牌罐頭食品等8個商標獲江西省著名商標。
吉安市還多渠道搞活流通,讓吉安農產品真正走四方迎財源。全市已建立了永豐蔬菜、新干三湖紅桔2個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正抓緊建設國家立項的永豐蔬菜批發市場、吉安市農產品批發市場擴建項目,并準備建設萬安水產品批發市場、重點縣鄉肉牛交易市場、吉安花木市場等一批專業化農產品市場,不斷建立和完善市場流通體系和社會化服務組織,提高農民的市場化和組織化程度。
建設基地,打造主導產品,強化產業化與農民的關聯度,是吉安產業化助農民持續增收的又一關鍵。近兩年,吉安通過調優結構,擇優扶持,主攻無公害蔬菜、草食畜禽、花卉苗木三大新興主導產業,逐步形成了四大產業區,即以泰和、吉安、安福、吉水等6個縣區為主的草食畜禽產業區,以永豐、吉州、青原三個縣市為主的無公害蔬菜產業區,以吉水、泰和、井岡山三個縣市為主的花卉苗木產業區,以萬安、峽江兩縣為主的特種水產產業區。產業規模的擴大,聯結農戶的基地也在擴大。今年全市發展無公害蔬菜50萬畝,新增了19萬畝,增長61%;出欄肉牛27.6萬頭,增長10%,新增花木面積2.3萬畝,增長46.4%,花木總面積達7.32萬畝,特種水產養殖面積22.1萬畝,增長21%。產業效益也不斷提高,據初步預測,全市產業化主導產業總產值63億元,占農業總產值51%,鑄就了農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