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品要展示品牌魅力
近年來,江西省吉安市按照省里的統一部署,深入推進一村一品工程,全市上下形成了政府大力推動、能人積極帶動、農民自覺行動的一村一品濃厚氛圍,2005年被列為全省一村一品示范區,一村一品發展勢頭日益強勁。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一村一品省、市級示范點26個、專業村644個、專業戶2萬多戶,帶動20多萬農戶人均年增收800元,一村一品成為農業發展、農民增收的一條重要途徑。
首先,著力開發產品,擴大品的外延。針對我市地處江南腹地,是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所在地,氣候條件好、森林覆蓋率高、革命遺址多的特點,引導農民認識自我、發現自我,找到本地的閃光點,充分利用本地豐富的紅色、綠色、古色資源,就地取材,開發生產具有本地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新產品,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什么便利就開發什么、什么賺錢就經營什么的新品種開發格局。目前,金桔、紅桔、火腿、肉牛、烏雞、板鴨、茶葉、茶油、蔬菜等一村一品當家產品所覆蓋的重點鄉(鎮)在10個以上、重點村在100個以上。
其次,著力提升品質,豐富品的內涵。我們在發展一村一品過程中,高度重視做好品質提升文章,對一村一品的所有當家品種,不管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還是有機食品,都大力推行標準化作業,從生產到檢測、包裝、貯藏、運輸,均對照質量標準進行操作,以標準化作業促品質,依靠品質優勢打開市場銷路,贏得消費者認可。目前,全市農產品累計獲得綠標88個、無公害標識49個,農產品品質在全省抽檢中連續多年位居前列。
再次,著力打造品牌,展示品的魅力。品牌是檢驗一村一品成功與否的最高標準,只有品牌產品,才能順利打入國內國際市場并獲得高額利潤;只有打造品牌,才能保持一村一品的強勁勢頭。為此,我市在發展一村一品的過程中,把打造品牌作為最高目標,千方百計提高品牌培育力、影響力和利用率。一方面,以龍頭企業為主體,不斷壯大品牌培育力。另一方面,以特色農產品文化節為平臺,積極擴大品牌影響力。我們認真抓好一年一度的“泰和烏雞節”、“橫江葡萄節”、“峽江楊梅節”、“遂川金桔節”等。去年,全市農產品出口達到2985萬美元,同比增長19%。
回顧總結我市一村一品的發展歷程,主要有以下四點體會。
一是發展一村一品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形成強大的工作合力。首先,要參照省里的做法,在市、縣、鄉三級成立一村一品工作協調小組。其次,把一村一品工作納入農業農村工作目標考核范圍,樹立典型,表彰先進,調動各級發展一村一品的積極性。再次,形成政府主導、群眾主體、各行各業人士共同參與的一村一品發展格局。
二是發展一村一品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形成強大的主體陣容。經營主體是一村一品建設的牛鼻子,經營主體技術越高、能力越強,一村一品進度就越快、效果就越好。因此,我們積極依托千名農村致富能人培訓工程、萬名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十萬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程等培訓項目,廣泛開展一村一品人才培訓工作,確保每個行動村有10人次以上接受一村一品專業培訓,參與農戶培訓率達到60%以上,培訓出了一大批合格的一村一品組織者、生產者、管理者和經紀人。同時,充分利用好一村一品引智項目,組織一村一品工作人員、省市級示范點負責人、優秀產業帶頭人到國內外研修和考察一村一品工作,積極學習借鑒外地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一村一品發展水平。
三是發展一村一品必須堅持典型帶路,形成強大的示范體系。我們堅持從示范入手,依托已經建立的永豐、遂川兩個省級示范縣和牛牛乳業等26個省、市級示范點,輻射帶動更多的村鎮參與一村一品建設,通過典型帶路將一村一品不斷引向深入。我們要求,永豐、遂川兩個省級一村一品示范縣,每年要在上年基礎上新增2個示范鄉鎮,每個示范鄉鎮要新增3個以上行動村,每個行動村要建立10戶以上示范戶,形成縣、鄉、村三級示范體系。以點帶面,不斷擴大一村一品的覆蓋面。
四是發展一村一品必須堅持流通先行,形成強大的營銷網絡。我們加快建設現代流通體系和營銷體系,做大做強吉安農產品批發市場、永豐蔬菜批發市場、泰和肉牛交易市場等專業批發市場,努力使產地市場成為本地大宗農產品的集散地。同時,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民間流通協會直接向大中城市超市、菜市場和便利店配送農產品,初步構建起了以農副產品流通、農資連鎖經營、日用消費品連鎖經營、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四大營銷服務網絡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現代流通服務體系,確保重要農用物資進得來、大宗農產品出得去。
“一村一品”引領農民奔小康
7月21日,記者在農業部門采訪時了解到,近年來我市深入實施的“一村一品”百村推進行動氛圍濃厚,成效日益凸顯。吉安縣橫江葡萄、溫氏肉雞、泰和肉牛、遂川金桔、新干米業、峽江鮰魚……這些“一村一品”模式已使越來越多的農民走上了創業致富路。據統計,我市已培育“一村一品”省、市級示范點26個、專業村644個,直接從事“一村一品”專業農戶2萬多戶,帶動農戶21.6萬戶。2007年從事“一村一品”專業農戶年人均增收794元,較全市農民人均多增收337元。
為進一步提高“一村一品”的發展水平,我市把立足資源、開發產品作為首要任務來抓,以市場需求來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重點圍繞無公害蔬菜、畜禽水產、花卉藥材、特色經濟作物、鄉村旅游五類產業推進“一村一品”工程,特色產業的生產經營規模不斷壯大。2007年全市肉牛出欄達到27.3萬頭,無公害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5萬畝,鮰魚網箱養殖達到7.12萬平方米,同比分別增長17.6%、23%和63.3%,保持了肉牛、無公害蔬菜、鮰魚三大產業領先全省的優勢地位;已培育的26個“一村一品”省、市級示范點特色產業產值達20多億元。
在深入實施“一村一品”百村推進行動中,我市還積極開展名牌產品、著名商標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認定認證等形式多樣的品牌創建活動,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農產品獲中國名牌產品1個、江西省名牌產品5個;江西著名商標33個,綠標88個,無公害產品標識49個,農字號商標460余個;泰和烏雞還獲中國馳名商標,顯著提升了我市農產品的影響力、競爭力和品牌價值。與此同時,我市各地還以特色農產品文化節為平臺,積極擴大品牌影響力,舉辦了“泰和烏雞節”、“橫江葡萄節”、“峽江楊梅節”、“遂川金桔節”、“狗牯腦茶文化節”等頗具特色的“農”字號文化節,不僅為“一村一品”營造了良好發展環境,也通過“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引來了八方商客,為“一村一品”注入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村一品”的發展,還有力地夯實了新農村建設的經濟基礎。青原區天玉鎮流坊村200多農戶從事花木生產,花木面積達2200余畝,年產值達510萬元,占全村總產值的83.3%,農民人均花木純收入在5600元以上,由過去的貧困村一躍成為現在的新農村建設綜合示范村。據了解,2007年全市126個“一村一品”百村推進行動村中,90%以上都是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這些試點村與流坊村一樣,依靠發展“一村一品”,大部分成為了產業興、農民富、環境美的我市新農村樣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