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081030423817209793.jpg)
大批貨物整裝待發。
當追隨“金橋”輪,探訪威海對外開放之初的那些人和事時,前人艱苦創業的熱情,對外開放的迫切以及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無時無刻不感染著我們。站在改革開放三十年的潮頭回望歷史,我們為過往成績感到自豪的同時,也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面臨的難題。對外開放如何“升級”,從而走向更廣闊的天地,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命題。
艱難歲月中的“拓荒”
1987年,地級威海市剛剛成立時,全市人口232萬,農業人口211萬;中心市區13平方公里,人口6.4萬人,一產、二產、三產的比重為49.4:35.0:15.6。既無鐵路,又無機場,港小路差,交通不暢。靠什么來建設一座新城,實現快速發展?市委市政府很快找到了切入點:對外開放。
1988年3月,榮成、文登、乳山被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范圍,享受中央規定的優惠政策;10月、11月,文登和榮成先后撤縣改市,1993年7月,乳山撤縣改市。
1988年7月,威海機場通航,威海至北京首航客機起飛。
1989年9月25日,經國務院批準的對外一級開放港口———石島港舉行首航儀式。
1990年9月16日,在經歷了艱難的談判、磋商以及長達兩年多的準備后,“金橋輪”從93海里外的韓國駛進威海港,中國威海與韓國仁川間首條航線開通。與此同時,威海至廣州空中航線開通。
1991年,國務院批準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并給予相應的優惠政策。
1992年10月,市委市政府提出全面實施“借韓興威”戰略。
1992年10月21日,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成立。
……
當市委市政府以“拓荒者”的決心與姿態做成了這一件件大事、為威海的對外開放創造了必要的條件后,經濟的騰飛成為一種必然。
建市之初,全市只有8家外資企業,實際利用外資472萬美元;截至目前,全市現存外商投資企業2000家,實際使用外資存量30億美元。
1988年,外貿出口總額只有42萬美元,到2007年已達69.7億美元,進出口總額達到110.8億美元。
建市之初,經濟外向度還不到3%,到2007年已提高到51.1%。
1992年,首家世界500強跨國公司投資項目———“山東魯菱果汁有限公司”批準設立;到2007年,已有11家世界500強企業落戶威海。
截至目前,我市已與8個城市建立了國際友好城市關系,與18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合作關系,累計有80多家企業在日本、柬埔寨、莫桑比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110多家境外企業(機構),累計協議投資總額2億多美元。
……
“大門”打開之后,對外開放對改革、調整、技術進步與創新的促進作用凸顯,成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如今的威海,對外開放步伐不斷加快,層次不斷提高,領域不斷擴展,各類園區載體功能不斷提升,開放環境不斷優化,開放型經濟拉動作用不斷增強,走出了一條有威海特色的外向型經濟發展道路。
“高成本時代”的開放命題
上世紀90代初,隨著韓國服裝的大量涌入,精明的韓國客商看好了威海廣闊的市場和廉價的勞動力。他們帶著服裝設備和技術,在威海的農村租幾間平房,借助當地的廉價勞動力,開始了作坊式的生產,并將成品銷回韓國。 “在威海,六成以上的農村生長著這樣的韓國企業。”2002年,一家省級媒體的記者這樣描述他所見到的情景,他甚至用“韓國的加工廠”來比擬威海,韓資企業在威海的“盛況”可見一斑。
正如這位記者所言,對外開放之初,服裝廠、玩具廠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大量涌入,帶動了威海經濟的飛速發展,也解決了威海勞動力就業等諸多問題。但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韓國企業而言,之所以投資威海,很大一部分因素是看中了這里的“低成本”。實際情況是,上世紀60年代,韓國以低廉的勞動力成本迅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經濟得到高速發展;到了70年代,由于勞動力短缺及成本的上升、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等因素,低成本發展經濟的條件已經失去,勞動密集型產業日漸萎縮,于是這些產業一部分開始向中國及東南亞等國家轉移,另一部分則通過技術升級、產品換代向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而今,在經歷了近30年的低成本快速增長之后,中國經濟迎來了“高成本時代”:原材料價格普遍上漲、能源價格飛漲、人民幣升值、企業出口退稅減少、融資成本增大、人力成本上升等現實,使諸多企業面臨考驗。
威海是否可以像當年的韓國一樣,進行產業轉移呢?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商學院院長張東輝教授認為,威海目前所處的形勢遠比當時的韓國更為嚴峻:韓國當年的產業轉移有中國大陸和東南亞國家來承接,當中國進行產業轉移時承接這樣產業的國家越來越少,企業的出路會受到更大的約束。
張東輝分析說,在高成本時代,勞動力、原材料、能源價格的上漲正沖擊著威海的各個行業,并開始引起工業結構的變化:那些處于產業價值鏈末端,僅僅依靠廉價勞動力和廉價原材料進行低附加值生產的企業將被淘汰,而那些不斷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企業將會變得更強。因此,分析威海當前的優勢產業和支柱產業,準確研判出威海工業在高成本時代的發展趨勢,從而制定產業政策促使產業結構升級,使威海工業在高成本時代擁有更強的地區競爭力,是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關鍵。
從目前的情況看,水產品加工業、非金屬礦物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以及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是我市的優勢或潛在優勢產業,而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業、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皮革、毛皮及其制品等傳統支柱產業,發展速度漸趨衰緩。這就需要我們采取措施,扶持重點行業、企業進行規模擴張,鼓勵企業進行兼并以獲得規模經濟,建設特色工業園,使企業集中使用水、電、氣以及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提高土地資源利用率,節約成本。
開放不只吹“韓風”
今年年初,韓國京畿道政府提出修建中韓海底隧道的方案。根據方案,不管韓國方面確定哪個城市為中韓海底隧道入口,中國方面的海底隧道都是連接到威海。因此,中韓海底隧道一旦開通,威海將被推向整個東北亞物流中心的位置。
事實上,由于威海陸上“交通末梢”的地理位置,物流成本過高一直是制約威海發展的“瓶頸”之一。不過,作為通往日韓海上通道的最近點,威海則占盡地利優勢。由于三面環海,威海海洋運輸成本低廉,又成為潛在優勢的物流方式。然而,國際航線不足、港口集運條件弱等問題,使得威海海上物流優勢并沒有顯現出來。在這種情況下,中韓海底隧道的開通,對于威海打破物流“瓶頸”的積極意義不言而喻。不過,由于中韓海底隧道仍處于論證階段,要更快地突破“瓶頸”,依托我們的區位優勢,加快港口資源整合,以港口物流的大發展促進對外開放的大發展,并大力發展中韓商品貿易,使我市成為環渤海乃至東北亞地區重要的中韓商貿物流集散地是當務之急。
2007年9月27日下午4點,地級威海市成立20周年慶典剛剛結束,哈工大(威海)信必優軟件學院就正式揭牌,5點,威海信必優—益昂服務外包國際產業園簽字儀式舉行。“威海與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硅谷有諸多相似之處。”對于在威投資的原因,美國信必優集團董事長徐同這樣回答。
發展服務外包業,我市具有一定的優勢:如高校資源、人才資源和優越的自然條件、強烈的創新發展意識等。而服務外包業自身所具備的綠色環保、高素質人才、高增加值及相關產業帶動高稅收,創新與技術積累,對于威海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對外貿易增長方式、進而抓住新一輪全球服務產業轉移機遇,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如何將發展現代服務業與承接服務業國際轉移結合起來,敏銳地感知國際服務貿易新形勢和新趨勢,并抓緊規劃并適時啟動服務外包專業園區建設還需進一步的努力。拿美國信必優軟件項目來說,大力吸引既有接包能力又有發包業務的跨國公司來我市設立研發中心、運營中心、呼叫中心和地區總部,帶動產業迅速集聚,是擺在眼前的問題。
隨著對外開放層次的不斷提高,我市的對外開放經歷了“開拓韓日”———“主攻韓日”———“提升韓日”、“突破歐美”的轉變。如何利用自身區位優勢,認真研究韓日新一輪產業轉移的趨勢,引進產業鏈大項目和先進的管理經驗與技術,同時抓住美國中型產業轉移的機遇進行招商,對于我市下一步的對外開放,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