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所取得的實踐和理論成果。事實表明,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往往會帶來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的不和諧。因此,建設生態文明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近年來,山東省威海市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摒棄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傳統發展模式,努力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社會,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重要意義。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轉變人與自然相對立或以人為中心的觀念,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觀。
在傳統觀念中,人們通常把人看成世界的中心,認為自然界只能圍繞人、為了人而存在,其結果是自然作為索取對象被無限改造,生態逐漸惡化。而在生態文明觀看來,自然界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基礎,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不應把人的主體性絕對化,也不能無限夸大人對自然的超越性,而應當擺正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位置,約束自己,關注自然的存在價值,不僅要看到自然界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外在“工具性價值”,而且有滿足人類需要的內在“生態價值”。樹立生態文明觀,意味著必須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轉變生產方式,就是推動生產方式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向低投入、高產出、低污染轉變,發展循環經濟,力爭做到廢棄物最少化、無害化,從而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轉變生活方式,就是倡導和實行綠色消費、文明消費,抑制人類對自然的過度索取,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能源的消耗和對環境的破壞。
把生態文明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
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威海市把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作為重要目標,努力把生態文明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實踐中。一方面,在成為國家衛生城、環保模范城市群的基礎上,提出著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居福地”;另一方面,堅持把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一同納入干部任期目標績效考核,堅決糾正“拼資源求發展”的行為,努力實現發展與環境互促共贏。在城市建設方面,實施了碧海、藍天、青山、凈土“四大行動”,大搞植樹造林,全市森林覆蓋率每年增加2個百分點,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總分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城市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承載能力不斷提升。在產業調整方面,加快培育區域現代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現代制造業、現代海洋經濟、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四大支柱產業和生態休閑旅游業,積極推進資源集約利用,加快落后產能淘汰和重點企業監控,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持續下降,環境質量進一步提高。為了有效解決“先發展、后治理”的問題,威海市注意充分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嚴格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嚴格執行環境一票否決制;充分發揮政府投入的帶動作用,建立政府引導、企業為主、社會參與的多元投入體系,全社會環保投入不斷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