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10月30日消息 威海建市二十年來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威海一位位功臣的貢獻。
他們,逐改革開放的大潮而行,創新創業。
他們,伴威海20年足音成長,與時俱進。
他們,肩負威海精神,自強不息,創新創業,海納百川,追求卓越,推動威海巨輪滾滾向前。
丁玉華、陳學利、夏春亭、柳富林、王培桓、朱立華……一個個威海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一個個推動濱城發展的中堅。
在地級威海市成立20周年之際,威海人民給了他們一份沉甸甸的榮譽:創業功臣。
評委會如此評價:“他們在艱難曲折中求索,在辛勤拓荒中創業,在市場大潮中搏擊,在科學發展中提升……”
自強不息創大業
——帶著強烈的責任感,他們義無反顧擔當起振興企業、推進威海繁榮發展的使命(比小標題小一字號,下同)
威海人民擁有一種非常可貴的自強不息精神。這種自強不息精神貫穿于整個威海發展史,是激勵威海人民戰勝各種艱難困苦、推動經濟社會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威海的創業功臣,正是這樣的一個自強不息的優秀企業家群體。
12月7日,投資2億元的家家悅宋村農副產品交易中心開業。商務部為此發來賀電:“家家悅公司在開拓農村市場方面為全國樹立了榜樣。”當天,世界上最大的新鮮水果和蔬菜的生產商和銷售商——都樂中國公司的代表來到宋村鎮,與家家悅公司簽約,合作開發1000畝綠色出口蔬菜基地。
家家悅宋村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的成立,無論是對家家悅農副產品物流配送,還是對推動當地農村經濟都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然而,這樣的大手筆,在家家悅當家人王培桓的眼中,不過是其謀劃中國乃至世界流通業“航母“中的一枚棋子。
從建市之初的山東省糖酒行業最小的二級批發企業,到中國流通行業的“航母”,王培桓在20年間創造著中國流通行業的一個又一個奇跡。
在上世紀90年代國有商業批發企業全面轉型之際,正當商業企業紛紛選擇紅火的百貨業態時,王培桓卻帶著他的團隊選擇了剛剛興起的超市業態。
“那是一個艱難的決擇,并最終決定了家家悅的命運!”王培桓從此開始了持續不斷地改革和擴張,實現了一次次飛越。目前,擁有連鎖門店180多處、覆蓋山東省內22個市縣;綜合實力連續六年進入中國連鎖業五十強,成為目前國內最具成長性的十大連鎖企業之一。王培桓,也當選為“2005-2006首屆中國零售業年度人物”。
不管是業內人士還是社會各界,無不深為王培桓的眼光和膽識所嘆服,稱其為“商業奇才”。而在王培桓看來,他的動力則來自于深埋于內心的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改革、是這座城市,把我推到了歷史的前沿。發展,我義無反顧!”
時勢造英雄。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的鼓勵政策,讓越來越多想闖想試的人邁入“商海”,作為沿海城市的威海更是躍躍欲試、摩拳擦掌。威海市委、市政府審時度勢,從“富腦袋”、“換腦筋”開始,提出了“按特區模式辦,照特區樣子干”的口號。
幾乎在同一時期,越來越多像王培桓一樣頗具智慧、膽識、果敢的創業者,乘改革東風,植根于威海這塊沃土,邁入市場經濟大潮,以敢為人先、苦干實干的精神,讓一個個傳統企業煥發了生機。
1985年,原本在家務農的夏春亭,以48元錢起家,歷經二十載,家庭小作坊發展成總注冊資金達3.6億元、總資產20億元的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夏春亭的華夏集團發展成為集塔機、醫藥、職業教育等為一體的大型企業,華夏塔機連續8年全國銷量第一;
1988年,干了十幾年村黨支部書記的陳學利,以2.5萬元起家辦起了一個鄉鎮小廠,經過20年的跨越式發展,威高集團已發展成為中國生產一次性使用醫療器械的龍頭企業,成為國家“863”產業化基地及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
1989年的“金猴”不過是一個僅有400萬元固定資產、規模小、設備落后、競爭力很弱的小企業。是柳富林改變了這個威海老字號企業的命運:改革體制、品牌戰略、多元擴張,“金猴”七十二變,綜合經濟實力位居中國皮革制品行業前三強,躋身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
1991年,丁玉華由仕途步入商界,擔任了生產已陷入困境的山東輪胎廠(三角集團前身)廠長。丁玉華當年到廠里的時候,在辦公室支起了個床,吃住在廠里。奮斗16載,三角經濟效益居全國同行業首位,規模躋身世界輪胎行業50強的第12位。
面對紡織服裝行業殘酷競爭、面對風云突變的國際貿易局勢,威海紡織集團當家人朱立華從容應對,經過十多年的拼搏發展,形成了服裝進出口、服裝生產基地等10多個領域全面發展的綜合格局,鑄就了企業的輝煌,成為國內服裝貿易行業的領軍人物。
……
伴著城市發展的脈搏一路前行,城市的創業者們以自身的發展踐行著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他們要挺起這座城市脊梁,他們要做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
一座城市和它的本土企業家之間總有著千絲萬縷、緊密的聯系:城市為企業家的生存、發展、壯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一座城市的城市精神直接地決定著依附于它的企業家的未來。在威海,支撐創業功臣的就是這樣一種精神:自強不息,迎難而進。
今天,當夏春亭回首華夏所走過的艱難歷程時,他說:“華夏之所以能發展到今天,得益于黨的政策,政府的扶持,得益于發展環境的優化。”
夏春亭的感慨代表了創業者的共同心聲。創業者的成功,離不開這座城市的托舉,離不開這片沃土的滋養。
威海企業家闊步前進的背后,是威海歷屆市委、市政府勵志改革,優化發展環境,致力于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決心。1993年8月7日,威海市政府印發《關于鼓勵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規定》;2000年,威海提出“三個大搞”,第一次將民營經濟列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點,并為民營經濟發展提供政策支持;今年,威海又出臺了《關于大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進一步掃除了民營經濟發展的障礙;2001年和2003年兩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精簡審批事項、放寬市場準入,為民營經濟和個體私營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軟環境和支持保障……
目標高遠謀大業。站在新的起點上,創業功臣躊躇滿志,向更高的目標邁進:丁玉華盯住世界輪胎10強,百億企業志在必得;陳學利站在自主創新的前沿,誓做國內醫療器械的“老大”;柳富林繼續著“金猴”的“七十二變”,領軍國內皮具行業前行;夏春亭全力打造“華夏城”,向百億企業沖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