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商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近日陸續發布2008年三季度業績報告:工行前三季度實現稅后利潤930.77億元,同比增長45.7%;中行實現599.43億元,增長31.8%;建行實現842.67億元,增長47.5%。其中,工行繼續成為全球最盈利的銀行。這樣幾份“亮麗”的業績報告,讓全世界在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中,看到了一抹難得的“亮色”。
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只是我國銀行業改革發展中的一個方面。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銀行業經歷了一段不平凡的深刻變革:從一元銀行體制到多種類型機構相互競爭、共同發展,從無序競爭、高風險運行到科學有序發展、風險可控運行,從長期封閉到全面開放,我國銀行業既實現了自身的穩健、高效發展,又為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引領銀行業變遷
銀行業是我國金融業的主體,而工、農、中、建四大銀行構成了我國銀行業的主體。對四大銀行的改革貫穿我國銀行業改革開放30年的全過程,始終是焦點和難點。
1978年1月,人民銀行與財政部分設,由此拉開了中國銀行業改革開放的序幕。隨后,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人民建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相繼設立,形成了我國四大國家專業銀行。為了促進銀行業競爭,1987年,交通銀行等一批新的股份制商業銀行陸續設立。為了“把國家專業銀行辦成真正的國有商業銀行”,1994年,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中國進出口銀行3家政策性銀行先后成立,接受工、農、中、建四大銀行的政策性業務,實現政策性金融與商業性金融分離,使其成為真正的商業銀行。
然而,中國銀行業改革并非一帆風順。
只有徹底的變革才能獲得新生。2004年1月,國務院公布中行和建行實施股份制改造試點的決定,國有獨資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隨后,按照國務院確定的“財務重組—股份制改造—引進戰略投資者—公開發行上市”的思路,改革不斷取得進展:2005年10月27日,建行在香港上市;2006年6月和7月,中行分別在香港和上海上市;10月27日,工行在上海和香港同時上市;2007年9月25日,建行在上海上市。
經過股改,國有商業銀行已成為具有一定國際認知度的大型商業銀行。包括交通銀行在內的工、中、建、交4家上市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從2003年末的2.11%增長為2007年末的13.17%,不良貸款率從16.84%下降為2.81%,均已達到國際先進銀行平均水平。
至2008年9月末,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從2002年末的23.7萬億元增加到59.3萬億元;主要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從2002年末的23.6%下降到6.01%。
中國銀行業全面融入世界
2006年12月11日,銀行業對外資銀行全面開放人民幣業務,并取消對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的非審慎性限制。
5年來,我國遵循入市承諾,有序推行銀行業開放。截至2008年9月底,在華外資銀行營業性機構總資產1.38萬億元(約2022億美元),占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的2.33%;在中國注冊的外商獨資銀行和合資銀行30家,下設153家分行及1家附屬機構;25個國家和地區的75家銀行在華設有116家分行;46個國家和地區的196家銀行在華設有238家代表處。截至2008年9月,有28家中資商業銀行引入了37家境外投資者,引進外資余額為236.0億美元。
通過“引進來”,中資銀行核心競爭力不斷提升,一部分優秀的中資企業開始積極“走出去”。2006年12月,建設銀行收購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同月,中國銀行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2007年9月,工商銀行收購印尼哈里姆銀行90%股權,2008年3月收購南非最大銀行標準銀行20%的股權。2008年9月,招行控股香港永隆銀行53.12%股權。同時,中資銀行獲準在境外設立分支機構的步伐加快。截至2008年9月,工、農、中、建、交5家國有商業銀行在2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70家一級境外營業性機構,境外總資產合計3336.83億美元。中資銀行在海外分支機構總資產大于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在華總資產,基本維持著雙向、健康的開放態勢。
資金“血液”惠及百姓民生
江蘇沭陽東吳村鎮銀行是江蘇省第一家村鎮銀行,成立僅7個月,已累計為240戶農戶發放貸款8477萬元,還創新推出了“農戶種養植業貸款”、“自然人生產經營性貸款”等信貸產品,滿足農戶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以村鎮銀行為代表的我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正在全國推開,為農村金融市場帶來巨大活力。截至今年8月末,61家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開業,其實收資本17.03億元,存款余額28.31億元,貸款余額19.17億元。
截至2008年6月末,全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各類農戶貸款余額13324億元,比改革初期的2003年末增長86.7%。
小企業貸款備受關注。2005年7月,銀監會建立了一整套差別化的小企業貸款業務監管法規,引導商業銀行積極發展小企業貸款。一大批城市商業銀行積極創新擔保模式,努力簡化貸款流程,支持小企業貸款的同時,自身獲得了極大的發展。
“回顧過去的30年,我國銀行業每一次大飛躍、大發展無一不是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結果。30年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只有進一步推進改革開放,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提高免疫力,才能使我國銀行業更好地把握新的歷史機遇,發展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我國現代銀行業體系。”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