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太湖徐橋鎮創業村,這個曾經被陳規陋習困擾的移民村,經過數年努力,成功實現了從“治理難題”到“文明樣板”的華麗蛻變,為其他鄉村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曾經,創業村深受人情往來負擔重、攀比之風盛行等問題的困擾。一場喜事辦下來花費好幾萬,高額彩禮、大操大辦酒席讓村民苦不堪言,鋪張浪費現象嚴重,傳統的人情禮節逐漸變味,扭曲了社會價值觀,也阻礙了鄉村文明的發展。面對這些難題,創業村兩委決心改變現狀,自2020年起,一場移風易俗的變革在村里拉開帷幕。
創業村首先打出的是“組織建設牌”。成立紅白理事會,由村內老黨員、老干部、組長和村民代表等組成,他們憑借在村里的威望和豐富經驗,為移風易俗工作奠定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構建以黨員隊伍(“黨徽金”)、民兵隊伍(“迷彩綠”)和志愿者隊伍(“志愿紅”)為核心的“三色服務隊”,并在此基礎上形成“3+N”服務體系,成立“創業者”聯盟志愿服務隊,明確了移風易俗工作的管理主體,確保各項工作有人抓、有人管。
在制度建設方面,創業村打出“規范約束牌”。制定紅白喜事操辦標準,嚴格控制宴請桌數、范圍和每桌花費,如將紅白喜事正餐桌數控制在10桌以內,結婚喜宴每桌湯菜數量不超過14個、標準不超過500元(含煙酒),白喜事每桌湯菜數量不超過12個、標準不突破400元(含煙酒),隨禮不超過50元。并且,根據物價變化及時調整標準,確保合理性和可行性。此外,推行“兩比一看”工作法,即“房前屋后比干凈、鄰里關系比和諧、政策制度看響應”,通過具體的比較和考核,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時,以積分超市為載體,實施文明實踐積分卡制度,村民參與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志愿服務等活動就能獲得積分,用于兌換生活日用品,將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獎勵有機結合,進一步調動村民的積極性。
宣傳教育是推動移風易俗的重要手段,創業村在這方面打出“多元宣傳牌”。將移風易俗工作精髓編寫成詞,融入太湖大鼓這一傳統表演形式,在“百姓大舞臺,民星展風采”徐橋鎮首屆文藝展演中榮獲一等獎,讓村民在欣賞藝術表演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新風尚的熏陶。充分利用“水鄉徐橋”微信視頻號、太湖新聞等平臺,廣泛宣傳移風易俗好經驗、好做法,擴大影響力。同時建設移風易俗文化展示廳,融合展示家規家訓、勤儉節約、孝老愛親、紅事新辦、白事簡辦等內容,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吸引村民駐足觀看,引導他們轉變思想觀念,成為移風易俗的“實踐者”。
一系列舉措的實施,讓創業村取得了令人驚喜的成效,也吸引了周邊社區居民前來學習效仿。徐橋社區是徐橋鎮緊鄰創業村的一農村社區,其轄區一戶老人去世后,因無處辦喪宴來與創業村商量,創業村紅白理事會與其簽訂移風易俗承諾書,要求其嚴格遵守既定紅白喜事操辦標準才同意其使用場地,協助老人喪事順利辦理。如今的創業村,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團結友愛的氛圍更加濃厚,過去的陳規陋習被摒棄,文明新風深入人心。村民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大幅提高,人居環境整治、移風易俗、志愿服務等活動的參與度顯著提升,鄉村治理水平明顯改善,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民的文明素質也顯著提高。
從曾經的“治理難題”到如今的“文明樣板”,創業村的移風易俗之路是一部不懈奮斗、積極探索的發展史。未來,創業村將繼續秉持創新、務實、高效的工作理念,持續優化服務體系,拓展積分獲取途徑與兌換商品種類,豐富“兩比一看”工作法的活動內容,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文明動力,讓文明之花在這片土地上綻放得更加絢爛。(朱景寧 肖夢)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