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來到巢湖之畔,溫潤的湖風迎面而來。在巢湖市中廟街道王咀村的“小王子的落日茶鋪”里,裊裊茶香與遠處姥山島的朦朧山影相映成趣,茶客們或倚欄觀湖,或低聲細語,時光在此處悄然放慢了腳步。

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到近年來將流量轉為留量的“合肥小洱海”,巢湖中廟街道沿湖茶社集群的崛起,不僅是一場消費場景的創新,更折射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傳統資源與現代需求的完美邂逅。

沿湖茶社已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巢湖市委宣傳部供圖)

湖邊飲茶樂享“慢生活”

“車快點開,事快點干,但是無論你再怎么快,事情似乎永遠干不完……我在城市的生活就是這樣的節奏。”在合肥經營一家企業的張先生坦言,每天工作排得滿滿的,得知這里有個“世外桃源”后,他經常有意識地將手頭的事情放下,來到這里,尋個茶館,一杯茶、一本書,亦或一個人靜坐發呆、打盹兒。“一周在這里呆個半天或一天,特別放松、解壓。”

品出了慢生活的愜意后,張先生甚至當起了沿湖茶社的推廣大使,單位團建時將自己的員工也帶了過來,沏一壺茶,談笑之間茶杯空了又續,在短暫的時光里,大家得以沉靜下來,忘卻城市那頭的煩惱。

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沿湖茶社上演。在這里,喝茶不僅僅是喝茶,更重要的在于心靈療愈。如今,沿湖茶社正在構建“慢生活”的完整場景。

隨著知名度越來越高,沿湖茶社已成為眾多攝影愛好者的“打卡”地,喝膩了奶茶的年輕人,也在沿湖茶社“碰頭”了。熙熙攘攘的人流帶動湖邊的煙火氣裊裊升起。

閑置農房變身“休閑茶社”

沿湖茶社的爆紅始于2023年前后的短視頻浪潮。“85后”程葉萍是沿湖茶社早期的經營者之一,2023年,辭去工作的程葉萍在機緣巧合下和朋友來到王咀村,租下湖邊的一間閑置民房準備開一間茶社。“當時沒想那么多,就是覺得這里風景不錯,打造一個湖邊茶社的同時,也是治愈自己的一個過程。”

她用短視頻記錄了茶社從無到有的全過程,網友們隔著屏幕目睹一間破敗不堪的農房在進度條中逐漸被改造成有院有亭、風格獨特的湖畔小駐茶社,仿佛在云端參與了一場“鄉村變形記”。這條視頻在短視頻平臺發出后,竟收獲了80多萬次的瀏覽量,引得網友爭相前來打卡。

在“無心插柳”的流量奇跡下,差異化定位的茶空間便錯落有致地在湖岸線上串聯了起來。

現如今,王咀村環湖沿線處處可見由閑置農房改造的茶社。“95后”王俊就是沿湖茶社流量引爆后的入局者之一。此前,在合肥經營畫廊的他回到家鄉王咀村,最初只是在村里創辦了一個寫生工作室。后來隨著茶社的影響增大,游客越來越多,嗅到商機的王俊租下了農戶的一棟房屋以及部分集體土地,經過改造,茶社于2024年5月正式開門營業。“今年春天游客特別多,清明假期店里的客流達800多人次,與去年相比,客流翻了一番。”王俊表示,很多合肥及周邊的游客開車過來,就是為了喝喝茶、看落日,放松一下。

據了解,中廟街道的村落里有一些老房子長期閑置,如今,依托沿湖茶社“投入小、見效快、收益高”的優勢,當地對農村閑置資產實施“微改造”,從中廟街道荊塘河村至王家咀村的湖岸線現已形成特色茶空間40多家。在設計上,保留了老房子的原始結構和特色,不僅布設了充滿文化氛圍的茶室,還增加了小院、涼亭等露天茶吧,為游客打造了品香茗、聽私語、觀落日的詩意場景。

安徽巢湖創新IP解鎖文旅新玩法(巢湖市委宣傳部供圖)

綠水青山遇見“互聯網+”

“日落太美了”“屬于合肥人自己的浪漫打卡地”……沿湖茶社的爆火,本質上是“好風景”與“新傳播”的化學反應——2023年以來,通過小紅書、抖音、微視頻等熱門社交媒體平臺,沿湖茶社迅速走紅,吸引海量關注。網紅打卡、短視頻傳播讓茶文化觸達年輕群體,多元化的業態讓傳統文化以新的形式煥發生機。

來到沿湖茶社,每個茶空間都是“天然攝影棚”,湖堤、落日、茶座,甚至連茶飲點心的擺盤都經過精心設計,隨手一拍就是“氛圍感大片”,來此打卡的游客無形中成為了一波又一波的主動“傳播者”。

“這里景色很好。”來自亳州的游客高明瑜是第二次來這里打卡,她告訴記者,第一次來就覺得很好玩,前不久在網上又刷到了新的絕美視頻,于是決定再來一趟。

“互聯網+文旅”的模式,打破了傳統景區的地域限制。記者了解到,目前沿湖茶社的游客中,絕大部分是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慕名而來。

四季皆景的生態底色,為茶社的發展壯大注入了天然的“吸引力”。數據顯示,2024年沿湖茶社累計接待游客約45萬人次,創造綜合旅游收入6700余萬元,帶動當地村民人均增收2萬元以上。

沿湖茶社,正在書寫一場關于“詩與遠方”的現實童話。當文旅融合的“化學反應”在湖山之間發生,帶來的不僅是游客的紛至沓來,更是鄉村振興的多元可能——閑置農房變身網紅空間,傳統技藝找到現代表達,綠水青山真正變成金山銀山。(周曉梅)

編輯:徐秋韻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