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安徽省法院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助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為科技“向新力”注入司法“新動能”

滁州市南譙區人民法院法官在互聯網法庭在線調解知識產權案件。王露露攝

創新是安徽的金字招牌、金色名片。全省法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錨定“三地一區”戰略定位,大力加強知識產權審判工作,助力科技創新“關鍵變量”轉化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向“新”而行

營造良好法治環境

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全省法院主動融入和服務國家戰略,致力審判服務提質增效,織密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網。2022年以來,全省法院共審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5萬余件,其中13件入選最高人民法院、農業農村部等部門發布的典型案例。

全省法院對標對表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加強對關鍵核心技術、原始創新成果司法保護,助力競逐未來賽道;出臺服務保障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建設司法舉措,促進加快打造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大人工智能、醫藥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科技領域創新成果保護力度,強化產業創新司法保障。

某知名人工智能企業依托通用人工智能領域的持續深耕和系統性創新,推出新一代人工智能系統認知大模型產品。在市場拓展的關鍵階段,該企業遭遇“流量劫持”,即攻擊者通過非法手段截取或篡改用戶的網絡流量,將其引導至非預期的服務器或頁面,從而竊取信息、投放廣告或實施其他惡意行為。

如何精準保護認知大模型這一前沿技術成果,維護網絡空間、虛擬世界公平競爭秩序?我省法院準確把握反不正當競爭法立法目的和該案侵權行為本質,認定案涉“流量劫持”行為屬于“妨礙、破壞其他經營者合法提供的網絡產品或者服務正常運行的行為”,運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互聯網專條”中“其他行為模式”條款,規制新型互聯網不正當競爭行為,為新質生產力的成長培育健康土壤,激發數字經濟時代可持續創新活力。

生物醫藥產業關乎人民生命健康。國內某光電識別行業龍頭企業研發出填補國內空白的口腔高端醫療影像設備后,就后續技術改進發明與其他公司產生權屬爭議。我省法院準確界定利益各方對發明創造研發的貢獻程度,依法確認案涉專利屬于該企業所有,增強創新主體在高風險領域創新活力和投資意愿。

從創投研發到成果轉化,從科研人員到經營主體,上下游鏈條長、利益紛繁復雜,需要司法定分止爭,提供清晰、穩定、可預期的行為規則。如何妥善處理保護商業秘密與人才合理流動的關系?全省法院依法審理涉及商業秘密保護和技術人員離職擇業糾紛案件,合理確定創新成果權益歸屬,平衡企業技術秘密保護、離職員工擇業自由和后續創新。

某新能源車企員工“跳槽”時,為增加個人在新公司“競爭力”,竊取原車企智能車技術秘密。我省法院綜合考量其主客觀要素,認定其雖未使用未獲利,亦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探索單純非法獲取型侵犯商業秘密行為入罪規則,劃出競爭行為“紅線”。

如何規范技術成果從創造到轉化、應用各環節的利益分配、責任承擔等法律關系,支持技術成果流轉應用?全省法院妥善處理產學研融合過程中產生的權利轉讓與許可等糾紛,推動技術與產業合理匹配。

某環保工程公司將某環保技術實施方法專利必要設備出售給某公司后,訴至法院提出某公司使用該設備侵犯其專利權。法院運用合同法默示許可制度及專利權用盡原則,依法規制對實施方法專利必要設備的售后限制,保障買方合理利用案涉環保技術的正當權益,推動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全省法院加強農業科技成果保護,依法懲處種業假冒偽劣、套牌侵權,服務江淮糧倉建設、服務中國飯碗增“皖”糧。

兩家頭部種業公司就某秈稻品種建立授權使用關系,履約過程中發生爭議,雙方分別以侵害植物新品種權、合同違約為由將對方訴至法院。省高院提級審理兩案,促成雙方握手言和,一體解決15個雜交水稻新品種權益糾紛,并就案外2個植物新品種達成合作共識。從“因訴而爭”到“因和而勝”,雙方共同盛贊法院“釋法理促種企和諧、化歧義助種業振興”。2022年以來,全省法院審理各類植物新品種案件132件。

知識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近3年來,全省法院審理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案件1066件,引導規范市場競爭秩序。

嚴格保護商業秘密,激勵企業自主創新。陸某系某電子科技公司技術研發核心人員,其盜取公司技術秘密出售被訴至法院。法院除認定陸某構成侵犯商業秘密罪外,首次適用從業禁止令,懲治非法披露企業技術秘密行為。

加強涉外法治建設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的長遠所需,也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題中之意。全省法院公正高效審理涉外知識產權案件,平等保護中外權利人合法權益,優化高水平對外開放法治環境,服務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知識產權全球治理格局。

某光伏產業知名企業與某外國光伏企業就兩項太陽能面板專利產生侵權糾紛。我省法院邀請電路技術專家擔任技術調查官參與訴訟的同時,先后4次組織現場技術勘驗、證據交換和庭審。在通過復雜技術比對,查明案件技術事實的基礎上,靈活運用調解手段,促成雙方達成和解,光伏產業兩大龍頭企業擺脫訴累、實現雙贏。

從“新”布局

提升司法保護效能

應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乘改革東風,圍繞“案件審理專門化、管轄集中化、人員專業化”目標,省高院、各中級法院設立知識產權審判庭,各市分別指定一個基層法院管轄本市范圍普通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合肥知識產權法庭集中審理全省范圍內技術類知識產權一審案件,形成省高院、16個中級法院、16個基層法院、合肥知識產權法庭組成的全省法院知識產權案件專業化審判體系。

為破解技術事實查明難題,省高院會同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建立知識產權技術調查人才庫,首批聘任技術調查官50名,進一步完善多元技術事實查明體系。目前,全省法院已在200余件案件中引入技術調查官和智庫專家參與訴訟活動。

規范懲罰性賠償適用,有效震懾惡意侵權、嚴重侵權。省高院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共建知識產權侵權懲罰機制,促進知識產權行政與司法保護一體化發展;進一步細化懲罰性賠償適用標準,讓真創新受到真保護、高質量受到嚴保護。近兩年,全省共有12件案件適用懲罰性賠償。

我省深入推進知識產權民事、行政、刑事案件審判“三合一”改革,提升知識產權保護整體效能。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落地全省,與知識產權審判“三合一”機制相適應的案件管轄制度和協調機制日趨完善,民事賠償、行政履職、刑事追訴依法協同,更加有力有效服務創新安徽建設。3年來,全省法院審理知識產權刑事案件1486件、行政案件41件。

共啟“新”程

融入全鏈條保護

在我國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中,行政執法和司法保護相得益彰,共同發揮重要作用。省高院積極推進協同保護,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聯合出臺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的實施意見,聯合印發安徽省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建設工程實施舉措,助力健全高效知識產權綜合管理體制;通過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檢察院、省公安廳建立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加強知識產權法治保障。

全省法院積極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融合司法審判、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優勢,推動知識產權糾紛多元化解,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司法廳聯合印發推進知識產權人民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與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省版權局共同制定知識產權糾紛行政調解協議司法確認實施辦法。3年來,依托“總對總”平臺調解知識產權案件11608件,司法確認調解協議892件。

知識產權保護是區域協同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全省法院發揮審判職能作用,助力長三角區域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從與滬蘇浙高院初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合作會商機制,到三省一市高院、知識產權局共簽科技創新知識產權保護備忘錄,擴容執法司法協作“朋友圈”;從升級跨域服務接入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到九城協議服務保障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生態建設、融入南京都市圈知識產權司法保護聯盟,在聚焦一體化和高質量,以司法協作持續優化區域創新生態道路上,安徽法院步履不停、堅實向前。

未來已來,向著“新”“質”目標奮進,全省法院將繼續立足審判職能,努力以高質量司法、高水平服務,依法服務保障創新生態系統,為打造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貢獻司法力量。(作者: 吳文珍 高民三)

編輯:鮑玉嬋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