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4月19日消息 清明已過,谷雨將至,隨著全國茶區氣溫回升,大部分露天茶園進入采摘高峰期。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春茶經濟正以生態價值轉化催生消費新場景,構建全鏈條新業態。各地如何圍繞“新質生產力”“農業品牌精品培育”“提振消費”等關鍵詞,通過差異化路徑破解中央政策落地密碼?央廣網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科技賦能茶產業 “沏”出新味道
“多虧有了它,才能把不符合要求的單片、鱗片、不規則的黃片全部挑選出來,讓茶葉的外觀整潔度提高很多。”江西省廬山市某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郭青云指著色選機說,智能化給傳統工藝裝上了“標準尺”,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實現了標準化生產,讓廬山云霧茶更香、更綠、更濃,大大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新芽吐翠,廬山云霧茶迎來采摘季(央廣網記者 胡斐 攝)
在江西省廬山市,技術中心、制造中心以及標準化智能化的倉儲物流中心的建立,推動了廬山云霧茶生產方式從人工向工業化、智能化的轉變。
河南省信陽市浉河區的茶山一片新綠。在董家河鎮的生態茶園,茶農岳某正盯著手機屏幕查看數據,5G高清攝像頭傳來的實時畫面里,土壤墑情、茶葉長勢等參數清晰可見。
“3月初的一場倒春寒,要擱以前得損失三成新芽。現在系統提前3天發出低溫預警,我們及時采取措施,保住了嫩芽。”岳某的竹簍里,鮮葉芽頭肥碩均勻,“智能管家”的功勞讓他笑得合不攏嘴。如今,他每天都要通過手機查看茶園的“健康報告”。從茶園管理到銷售行情,科技正重塑著傳統茶農的種植習慣。
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斷為茶園繪制“數字畫像”,這樣的場景在全國不少茶產業基地上演。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強化現代農業基礎支撐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茶產業新質生產力需突破三大瓶頸。”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說,這“三大瓶頸”是種植環節的精準化不足、加工環節的智能化滯后、流通環節的數字化薄弱。只有突破這“三大瓶頸”,形成“產學研用”閉環生態,才能助力茶產業高質量發展。
品牌鍛造 從地理標識到文化IP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大力提振消費、全方位擴大國內需求,將持續實施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推進農產品“三品一標”行動,促進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和地理標志農產品消費。
圍繞茶產業,如何提振消費?
湖北竹山硒茶茶園一片新綠(央廣網記者 趙玲 攝)
“一片茶葉富裕一方百姓。近年來,我們立足生態資源稟賦和產業發展目標,全力把茶產業打造成全省單項冠軍產業。”陜西省漢中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新紅介紹,截至2024年,全市茶園總面積132.4萬畝,茶葉產量7.1萬噸,干毛茶產值110.7億元,茶園面積、產量、產值穩居陜西省第一。
“漢中仙毫”品牌價值達46.87億元,入圍2024中國地理標志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00強。茶產業已成為漢中市農業主導產業和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縣農業技術服務中心主任汪浩算過一筆賬:縣里23家茶企完成“皖美農品”認證后,出口歐盟均價從每公斤12歐元漲至18歐元,帶動5.6萬戶茶農增收。
無限創意 激活更多市場
在浙江省溫州市平陽縣的平陽黃湯非遺工坊里,年輕茶藝師正在調制新式茶飲,當將黃湯與當季草莓、洛神花混合冷萃,注入青瓷盞中,淡黃色的茶湯泛起粉紅漣漪,既有黃湯的醇厚,又有水果的清甜。
“黃湯制作技藝中最關鍵的“悶黃”環節,需要茶匠在竹匾間反復翻動茶坯。”平陽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周適介紹,這獨創的工藝既保留了黃茶“醇厚甘甜”的特質,又形成了獨特的“蜜蘭香”。
為了打開新消費市場,當地積極研發新產品。茶企推出的“黃湯拿鐵”成為新寵,咖啡師將濃縮黃湯與蒸汽牛奶交融,拉出金絲般的奶泡,既保留了黃湯的甘醇,又加入了現代咖啡的時尚感。在平陽老街的茶文化體驗館里,游客可以親手參與黃湯茶宴,用黃湯調制的馬卡龍、茶冰淇淋讓人耳目一新。
福建寧德天山綠茶實現了標準化加工(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洋中鎮的深山老林中,一棵高達11米的原生老茶樹備受矚目。
“在古茶樹群深處,我們發現了這棵老樹。當時心情非常興奮。”寧德天山綠茶非遺傳承人阮宜樸說,在保護的基礎上適當采摘,每年僅采一季用于制作高端天山綠茶。近年來,當地保護并恢復了3000多畝古茶樹。
“我們的‘天目里香茶’連續6年獲得福建省‘閩茶杯’綠茶評比的狀元。”阮宜樸說,在原始品種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種植,堅守匠心制茶,讓天山茶品質口感重回巔峰,獲得了很多認可。
“為發展竹山硒茶,我們創新了‘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竹茶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4.5萬戶茶農,人均年增收7800元。”湖北省十堰市竹山縣委常委、副縣長范奇說,竹山茶產業目前已帶動20萬茶農增收。
從富硒健康到古法傳承,從漢江流域到武夷山脈,從中原厚土到江南靈韻,多地茶產業正以“新質生產力”和“農業品牌精品培育”為策略,將中央政策的“大寫意”轉化為產業振興的“工筆畫”,讓谷雨茶山真正成為富民“金山”。
統籌:王文偉
記者:劉培俊 李春雪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