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福州5月22日(記者沈靜文 見習記者許睿)“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福建省結合自身優勢,針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經濟建設發展中急需培養人才等多方面予以支持和輸出,順應了未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形勢需要,增進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外國政府對中國及中華文化的認知和了解,教育交流合作穩步推進。
加強技術、人才交流合作 實現互利共贏
“看,兩層樓那么高的草啊,就是巨菌草。”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研究員指著不遠處的巨菌草興奮地向記者介紹,而他腳踏的這塊土地——福建農林大學菌草源,正是這場人與地、菌與林博弈的見證者。
林占熺表示,以前香菇、靈芝、木耳是用樹培植的,我國現在一年僅僅種這三種菇就要砍樹兩千萬立方米,難以持續發展。用菌草栽培食用菌后,不僅質量更好,產量更高,菌糟還可以是很好的飼料,實現了植物、動物、菌物三物良性循環。
砍伐的樹少了,漫山遍野的野草利用起來了,綠水青山和菌類種植和諧共存。上世紀90年代,林占熺將菌草這個“生態富礦”推廣到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480個縣市,從此,菌草成為了脫貧攻堅利器。“達則兼濟天下”,林占熺的菌草“天下”很快擴展到了世界。
林占熺介紹,菌草綜合體系的創建,促進了我們國家和世界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的新興產業菌草產業發展,現在世界101個國家的從事菌草科學研究產業發展科學推廣的技術人才也是從這里培養出來的。
林占熺指著各國領導種下的菌草林,陷入回憶。援建巴布亞新幾內亞、南非、萊索托、盧旺達、斐濟等國菌草技術示范中心,世界各地紛紛建起自己的“菌草源”。教學樓前,林占熺的學生,從坦桑尼亞來福建學習菌草技術的大學老師艾力正沉迷于他自己的菌草世界。“我認為菌草技術在環境治理方面非常重要,因為我的國家坦桑尼亞也有很多環境問題,我們有荒漠化問題、濫砍濫伐。菌草科技可以幫助國民賺到錢,就不用砍樹了。未來我要回大學任教五年,我將會把這些在中國學到的技術帶回坦桑尼亞。”艾力說。
目前,在國內外共舉辦了153期菌草技術國際培訓班,來自世界各地的5810名技術人員和政府官員參加了培訓,“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累計31個國家派出了276人次來到福建參加培訓。技術、知識和人才培養,正在“一帶一路”國家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外國學生引進來 教育辦學走出去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華僑大學華文學院學校廣場上,安哥拉科技人才青年班學生衛宇達正聲情并茂地朗誦著岳飛的《滿江紅》。和衛宇達同行來華僑大學參加安哥拉科技人才青年班的學生還有29人。他們將在中國完成2年語言學習,4年機械工程及自動化、土木工程或者電子信息工程學習后回到安哥拉。
衛宇達的老師陳秀瓊向記者介紹,像衛宇達這樣的科技青年班人才,華僑大學對他們免學費,安哥拉總統基金會還會給他們相當于人民幣2000元的生活費。安哥拉青年來這里學習技術和工程后,回國將為安哥拉國家重建而服務。
除了科技人才班,華大華文學院還辦有外國政府官員中文學習班,目前已招收12期、6個國家的600多名外國政府官員。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服務了“一帶一路” 沿線國家經濟建設,為深化交流提供了基礎。外國政府培訓班學員、泰國警察李亞飛表示,回國后將可以幫助在泰國旅游的游客和商人,還可以去警察學校教授中文。
在注重吸收外國學生學習漢語,傳播中國文化的同時,福建高等學校走出去的步伐也在加速。廈門大學成功在海外開辦了我國公立大學第一所分校,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和合作提供了典范。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表示,課程設置更考慮文化融合。“我們的教師招聘是三三制。三分之一是從中國去,主體是廈大,也包括臺灣教師。除中文、中醫采用中文外,授課語言采用英語。三分之一是馬來西亞當地教師,教授馬來西亞歷史、馬來文。三分之一全世界招聘。”朱崇實說。
預計到2022年,廈大馬來西亞分校在校學生將超過5000人,最終學生規模將達到1萬人。未來分校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培養大批所需的國際化人才。朱崇實表示,未來廈大將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最為迫切需要人才、技術、最新科研成果的領域,像新能源、生物醫藥、環境保護、海洋科學與工程、信息通訊等領域加強投入。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來,福建省廈門大學、華僑大學、福州大學、福建師范大學、福建警察學院、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醫科大學、福建幼兒師范專科學校、福建工業學校以及福州、廈門、泉州市,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展教育交流合作有成效的主要項目近80項。目前已逐漸打造為在海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交流合作知名品牌,知識、人員、技術交流不斷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