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聽眾,早上好!今天是2010年元月4日,星期一,農歷十一月二十,北京,晴,最高溫度零下9℃,今天距離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開幕還有117天,以下是內容提要:
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帶領農民求發展、扎根農村求富裕、鞠躬盡瘁為群眾。沈浩去世后,胡錦濤表示沉痛悼念;
經胡錦濤批準,中央軍委下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軍隊黨的建設的意見;
系列報道《回眸2009》:北京啟動南部地區加快發展行動計劃,區域經濟更加均衡、協調發展;
元旦期間,各大重點工程建設穩步推進,建設者嚴寒中堅守工作崗位;
東北、華北昨天遭遇新年最大一場風雪,各地各部門迅速出臺應急措施,力保道路暢通、市場供應,千方百計保障民生;
華北地區強降雪今天基本結束,氣溫大幅下降8到12度,北京、天津中小學今天停課一天;
以下是詳細內容:
小崗村來的年輕干部(上)
2009年11月6日,一個極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悄然離世。
得知這一消息,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在批示中,對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對沈浩的親屬和小崗村村民表示親切慰問。
沈浩(資料圖)
一名最基層的農村干部,為什么得到總書記如此的關注?在沈浩去世后,中央臺記者走進小崗村。傾聽了一名共產黨員、村干部殫精竭慮為人民的感人故事。
在小崗村,流傳著一句順口溜,“一朝躍過溫飽線,20年跨不進富裕門”。說的是:大包干以后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群眾的發展致富,卻成了一道難題。2004年2月,作為安徽省財政廳的選派干部,沈浩肩負著希望和責任而來,卻也在小崗村引發了一些疑問。
村民嚴金昌:到小崗村是不是能干好呢?當時我們對他還有點懷疑。他到小崗村不到一個月就挨家挨戶的走訪群眾,和大家在一塊談心。缓腿罕娬勑拈L了,大家對他產生了好感和信任。
通過走訪群眾,沈浩拉近了與村民的距離,更讀懂了小崗的村情民心。村東的友誼大道是條泥巴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大伙兒的一塊心病,都巴望著改成水泥路。村里曾經請過工程隊,但是一算帳,至少得花四五十萬元,投資太大,只能放棄。
了解到這個背景,沈浩把大家聚在一塊兒想辦法,決定村里租設備,村民出工自己修路。那些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扛水泥、拌砂漿,和村民同吃同住。嚴金昌至今還記著,有一次剛拌好的水泥漿漏了一地,沈浩看到了,生怕浪費,一時又找不到鐵鍬,就用手把水泥一趟一趟捧到路面上,弄得全身都是泥漿,手也燒起了泡。
嚴金昌:路修好了,大伙一算賬,整整省了20萬元。既為村里節約了開支,又讓村里人掙到了工錢,大伙心里頭都樂滋滋的,打心眼里佩服這個省城來的年輕人。
路修好了,這個省城來的年輕干部,更有致富的思路。沈浩為小崗村確立了“發展特色農業、旅游業,辦好工業園”的經濟策略。
2004年,依托村里的80畝葡萄示范園,小崗成立了“優質葡萄種植協會 ”,聘請農技專家傳授栽培技術,壯大葡萄產業。如今村里90%的農戶種植葡萄,人均增收2000元。2005 年,村里又引進糧油食品發展有限公司,采取訂單方式和村民簽訂小麥種植、收購協議,還吸收村民到企業務工,不僅村民的腰包鼓了,村集體每年也增收10萬元。幾年下來,小崗村迎來了紅紅火火的發展新階段,村民們說,這個省里來的年輕干部真不簡單,真是來為大伙兒干實事的!
新華社昨天播發長篇通訊《農民群眾的貼心人》。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央電視臺等中央各大媒體,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中國廣播網等新聞網站,同時對沈浩事跡進行集中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