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2月17日消息(記者岳旭輝 李騰飛 張兆福)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道,今年以來,我國扶貧攻堅工作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保證現行標準下的脫貧質量。2018-2-17 新聞和報紙摘要全文>>>
一大早,陳倫就把村民叫上山頭,準備栽種花椒樹。陳倫今年剛到村里,是貴州省銅仁市德江縣桶井鄉毛嶺村的“下派支書”。他說,脫貧不能“等靠要”,要把村民吸引到產業建設中來。從“駐村第一書記”到“下派支書”,近年來,貴州省不斷加強干部駐村工作改革,這支幫扶隊伍深入到田間地頭,成為決戰脫貧攻堅重擔的生力軍。
德江縣副縣長張靜霞:從縣直相關部門派駐“下派支書”20名、“第一書記”22名、“包村干部”39名,組建了22支脫貧攻堅作戰隊。
找好了致富引路人,還要鼓起貧困戶的“口袋子”。山西省在生態脆弱區治理中,把生態治理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創新造林機制。
山西省嵐縣王獅鄉貧困戶馬明亮:給我們搞了退耕還林,一畝地又能給我們1500塊錢,我們還能跟上植樹造林隊打工。
2016年開始,馬明亮加入扶貧攻堅造林專業合作社,當地推行生態建設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購買式造林模式,將造林任務和資金,向貧困鄉村傾斜。2017年,當地不僅完成了18萬畝造林任務,還直接受益貧困人口4000人。
嵐縣林業局局長王志平:未來3年將新增40余萬畝森林面積,這要1000多名管護人員進行管護,從今年開始,我們將全部安排像老馬這樣的貧困戶,每年可收入近萬元。
考察脫貧質量,既要在過程中動態考察,也要在結果上靜態考察。廣西、云南等地積極探索“產業轉型+精神扶貧+持續發展”的精準脫貧路子。
位于中緬邊境的云南省臨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翁丁村,是目前中國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個原生態佤族村。近年來,翁丁村充分挖掘民族特色助力脫貧增收,力爭2018年脫貧出列。
翁丁村支書肖文軍:人均收入從2000多元到8800元,這就是旅游帶來的好處。
云南省計劃到2020年,鄉村旅游就業人數超270萬,累計帶動20萬戶農村貧困戶和80萬以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云南省旅游發展委員會主任余繁:抓200個民族特色旅游村寨的創建工作。通過旅游業實現產業的替代,來推動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