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推進新農村建設”報告審議 土地非農化成重點
2014-12-28 09:51: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北京12月28日消息(記者侯艷 湯一亮)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昨天(27日)分組審議了國務院“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報告,在人民大會堂的多個會議室里,常委會組成人員與農業部、發改委、民政部、財政部等負責人進行了面對面的專題詢問,張德江委員長也參加了審議和詢問。
據了解,大家首先關注的是當前土地流轉中出現的農地非糧化甚至非農化,也就是說,很多應該種糧的土地被挪作了它用。
農業專家許為鋼委員以西北農業科技大學一課題組2013年對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四個省14個縣進行的抽樣調查結果舉例。
許為鋼:發現農地流轉非糧化率高達61.1%,這個比例是相當驚人的。我認為這種非糧化對我國的糧食生產,特別是在糧食主產區已經形成了一個嚴重的潛在威脅。能不能請有關部門介紹一下,對這種非糧化的發展趨勢,我們準備采用哪些措施?
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天佐回答說,非糧化、甚至非農化的核心問題是種植糧食的比較效益較低。
張天佐:土地家庭承包以后,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交給了農民,政府原則上不能干預農民的生產活動。所以,農民按照比較效益的原則選擇種植,這是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
張天佐說,目前,中央已明確用兩項政策雙管齊下解決這個問題。
張天佐:第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 2015年由敏感地區入手,主要在大中城市郊區、發達地區開始,最后要保證永久基本農田能夠落實到地塊。第二,對工商企業長時間大面積流轉農民的土地,對主體的資格要進行審查,對項目要進行審核,流轉土地干什么,要明確。采取這些措施來約束工商企業流轉土地以后的種植行為。
詢問聚焦的另一個問題,是我國糧食的安全問題。雖然我國糧食非常不易地實現了“十一連增”,但部分常委會組成人員還是擔心,國內糧價高于國外,致使我們不斷進口糧食,會不會造成隱患?
任茂東委員:我國是全球最大的大豆進口國,是全球第二大的大米進口國和第二大的小麥進口國。如此大規模的糧食進口,是非常可怕的。偌大的國家,糧荒不容忽視。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解釋說,我們糧食進口可以分為兩種情況。
陳曉華:一類確實是緊缺。比如大豆,油料、棉花,這類是需要通過國際市場的調劑解決;另一類進口,比如糧食,不是因為我們國家糧食的量不夠,而是因為價差大,刺激了進口。所以現在老百姓講,收購入庫,進口入市。
的確,在農業部部長所做的報告中也指出,當前,農產品內外差價倒掛已成為新常態,以9月為例,國內大米比進口高百分之三十多,玉米更是高了近百分之六十。分析認為,高價的真正原因是經營成本太高。對此,農業部政策法規司司長張天佐作出回答。
張天佐:我們的價格已經頂到“天花板”了,實際我們國家農業生產成本高,是由各種因素產生的,核心是種植太分散了。小規模種植的成本很難控制,國外的成本之所以能下來,就是大規模地種植,能夠實行機械化,實現規模效益。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控制成本的根本,還是要推進農業的現代化,走集約化、規模化的道路。
最后,也是被常委會組成人員提及最多的問題之一,就是隨著第一代外出打工農民開始步入中老年,我國將出現第一波返鄉高峰,如何做好返鄉農民工的安置問題呢?
叢斌委員建議,必須有具體政策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
叢斌:在這方面政府要出臺一系列的政策,給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更多的小額貸款。我的問題是在農民工返鄉創業方面,基于這方面是否有什么打算,有什么具體的措施出臺?
農業部副部長陳曉華對此作了詳細分析。
陳曉華:實際上,農民工返鄉創業這些年是逐步增加的趨勢,沒有具體的統計,從典型調查看,大體上是5%-10%,但是不同的年份、不同的地區情況是不一樣的。如果經濟下行壓力大,城鎮就業壓力大,返鄉的就多了。我們分析,下一步面臨返鄉創業會增多,特別是第一代農民工到了50歲左右,他的隨身子女在城里就業以后,相當一部分可能還會回去。前些年農業部主要是通過辦一些園區,支持地方辦農民工返鄉創業園,給一些特殊的政策,使他們能夠發展。還有就是銀行通過小額信貸的方式來支持農民工的就業和創業。通過培訓,包括陽光工程,提高他們的技能,主要就是通過這些方式。當然,通過稅收上給予特殊的政策還有一定的難度,因為稅收公平。鼓勵個人創業,找好定位,符合產業政策,都是支持的。
編輯:高夢蝶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
參與討論
我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