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2月11日消息(總臺中國之聲記者周益帆)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一些消費者反映,他們在直播間購買低價珠寶玉石,收到快遞后不僅發現貨不對板,與這些珠寶玉石配套的鑒定證書也有問題。這些鑒定證書既有產品圖片、可查詢的二維碼,甚至有一些還標注了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標志,但實際上是由一些不法商家制售的假鑒定證書。

記者對此類現象進行了進一步的調查,發現除制售假鑒定證書外,一些商家還號稱只要提供珠寶玉石的白底照片,幾塊錢就能出證。該如何監管珠寶鑒定證書制假亂象?

 

今年7月份開始,上海消費者王女士關注了某電商平臺的珠寶直播間,直播間宣稱銷售的產品是海水珍珠,商品附帶的證書也一一對應,王女士陸續購入了十多單珍珠首飾,總價值約15000元,8月20日前后,一單明顯低于市場價的商品,讓她起了疑心。

王女士說:“他就是在直播間的時候,說得會非常正規,說我們是有證書的,這是海水珍珠,也會說它是什么品種,比如說是澳白或者南洋金珠,所有的產品都是有配套證書的。一開始我沒有想到去復檢,后來有一個產品,我確實覺得價格便宜到離譜,Keshi(一種不規則海水珍珠)本來是按克來算的,直播間一整串只賣一千,我就拿去檢驗了。”

王女士將兩個訂單產品送至上海的檢測機構復檢,其中一對商家聲稱的海水珍珠耳飾被鑒定為淡水珍珠,而不規則海水珍珠Keshi項鏈檢測結果顯示可能為海水珍珠、淡水珍珠混雜制成。

左側為商家提供的證書,右側為復檢證書,檢測結果完全不同

王女士稱:“那個耳飾,檢測機構明確跟我說這兩顆是淡水珍珠,那一串Keshi檢測機構跟我說是不能確定,因為它里面可能是有混雜的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而且那串Keshi是金色的,可能不是純天然的,是有加工調色的。”

王女士說,實際上她在購買這些產品時比較謹慎,查詢過商家提供的鑒定證書,證書上的網址、編號均可查詢,二維碼掃描結果也與所購商品一致,但如今回想起來,只能說直播間賣家在商品介紹及鑒定證書上做了“全套”工作。

王女士表示:“商家自己也知道賣的不是真正的海水珍珠,他會有很多漏洞,在標注的時候就不會寫明是海水珍珠,就只會寫珍珠飾品,后來我就去直播間里面直接說他賣的就是淡水珍珠,還有人幫著他說話。”

在直播間買到附帶鑒定證書的假珠寶,并非個案。陜西的陳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不久前,家里的老人開始沉迷在直播間購買便宜的珠寶玉石,在直播間主播的誘導下,前后花了一千多元買了包括綠鉆石項鏈等在內的十幾件產品。

陳先生說:“所謂的誘導就是說他們在緬甸還是在哪個地方,礦區里生產這些東西在當地便宜賣,幾千、上萬的東西,幾十塊錢、上百塊錢就可以買到,然后三個月以后,在國內的任何一家他們的門店就可以兌換。后來有一塊‘金包玉’,到當地收黃金的地方驗了一下,人家說這是假東西。”

河北的肖先生在珠寶直播間買到過貨不對板的和田玉首飾。

肖先生稱:“他們賣的是這種碳酸鹽玉,說白了就是和田玉伴生礦一類的,它這個玉質達不到出和田玉真正證書的要求,但人家的東西在小機構就能出了這種證書。當時商家不給我退貨,所以我就又自己去做了一次證書,和他出來的結果是不一樣的。”

去年12月,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消費者保護法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珠寶網絡直播消費維權輿情分析報告,報告顯示,珠寶首飾類消費投訴增幅較高,虛假宣傳、宣傳隱瞞等問題尤為突出。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數據總監陳旭輝介紹:“我們把珠寶行業網絡直播消費維權的輿情問題分成了三大類,分別是營銷宣傳問題,售后服務問題和產品質量問題。虛假宣傳方面的數據,在全部數據中的占比是39.34%,涉及宣傳隱瞞的問題占到了11.95%。”

虛假宣傳的問題中就包括夸大、誘導價值、胡亂估價等行為,在專家們看來,鑒定證書的“加持”則讓這種虛假宣傳更難以辨別。

電商平臺及二手閑置平臺均有提供證書制作的商家

有媒體調查發現,這類證書一部分為生拼硬湊的“假證”,證書上的網址、名稱或聯系電話均為偽造;還有一類是套證,也就是真證書被套用在了假珠寶銷售中。記者在網絡查詢發現,電商平臺及二手閑置平臺均有提供證書制作的商家。其中一個商家對記者表示,不需要快遞實物,只需提供珠寶的白底照片就可以出證,想要出什么樣的檢測結論都可以,如果量少,一張證書收費10元,如果量大,每張只要五、六塊錢。該商家向記者展示了兩家鑒定機構的證書模板,一家為中金國銀珠寶檢測中心,記者查詢發現這是一家注冊于深圳的檢測機構;另一個證書顯示為福建莆田市金國檢金銀珠寶檢驗檢測中心出具,按照商家提供的證書模板信息,記者在這兩家機構的官網上均找到了對應的產品鑒定證書。值得關注的是,今年年初,莆田金國檢金銀珠寶檢驗檢測中心因出具虛假金幣檢測報告被福建省市場監管部門調查處理。業內專家表示,如果不是商家惡意套證,就可能存在一些機構為了盈利,違背檢驗檢測基本原則的情況。

提供證書制作的商家向記者展示了兩家鑒定機構的證書模板

業內專家稱:“現在珠寶市場門檻也比較低,比較亂的檢測機構就不走流程,甚至根本不檢測,直接給你印證書。”

對于消費者來說,真假難辨的珠寶鑒定證書還帶來了維權方面的困難。記者采訪的多位消費者均表示,如果自己不去權威檢測機構復檢,出具有公信力的鑒定證書,很多直播間都拒絕退貨,退一賠三就更難實現,在此過程中,復檢的精力及費用只能由消費者自己承擔。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如果沒有對商家盡到監管的義務,電商平臺也應承擔連帶責任。

陳音江說:“消費者在直播間里面購買到這種產品的時候,首先要去找這個銷售商家維權。如果這個直播間沒有標注真實銷售商家的,那么消費者可以直接找這個直播間的運營者去要求賠償、承擔連帶的責任。此外,依據電子商務法,平臺除了對入駐商家、入駐賬號,進行資質的審核之外,還要加強日常的監管。如果平臺明知或應知平臺內的商家存在違法違規或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的,比如很多消費者反映平臺內的商家是存在用假證、虛假宣傳的問題,平臺仍然沒有采取下架或向有關部門報告等措施,導致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的,那么平臺也要承擔連帶責任。”

編輯:李楠
原創版權禁止商業轉載 授權>>
轉載申請事宜以及報告非法侵權行為,請聯系我們:010-56807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