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非遺資源大省的福建遇上非遺中國年,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福州閩劇、泉州南音、漳州木版年畫、閩西客家木偶戲、南安英都拔拔燈、浦城剪紙……這些精彩紛呈的非遺項目將在首個世界非遺中國年在八閩大地震撼上演,非遺文化煥發出時代活力。央廣網福建頻道特別策劃新春節目《聽見福建—知否·年味》,推出15期有聲節目,在非遺中國年里聽見福建非遺。

福地迎新,瑞氣滿堂,

榕城內外,喜樂洋洋。

古調新聲,閩劇傳香,

絲竹管弦,共慶吉祥。

 

今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時間”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第一個春節。巳蛇新年期間,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聯動各縣(市)區和重點旅游景區,圍繞“福”文化品牌,共同推出“來福州,過福年”2025年福州新春文化旅游月活動,讓市民和游客在喜慶的氛圍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當閩劇的雅韻與古厝的韻味完美融合,用鄉音唱響年味,邂逅一場福州人獨特的節日記憶。閩劇又稱作福州戲,居福建省五大地方劇種之首,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是現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戲曲劇種,并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閩劇《馬江魂》演出現場(央廣網記者 龔雯 攝)

閩劇的唱腔由洋歌、江湖調、逗腔、小調、啰啰和板歌組成,統稱榕腔:通俗平暢的“洋歌”,粗獷激越的“江湖調”,典雅婉約的“逗腔”,清新活潑的“小調”,其中前三類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弋陽腔、昆曲和徽調的影響。演唱時男女均用本嗓,其特點是高昂激越,樸實粗獷,但也有細膩柔婉的唱腔。

閩劇的角色分行經歷了從簡單到復雜的發展過程。早期的儒林班、平講班行當主要由生、旦、丑三個角色構成“三小戲”。隨著徽班、京劇的影響,角色逐漸豐富,形成了“七子班”“九門數”,最終發展為“十二角色”。

春節期間,閩劇的表演不僅是一種藝術展示,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弘揚。通過數字化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福文化“活”起來、“潮”起來,賡續傳承閩都文化的深厚底蘊,展現福州作為“有福之州”的獨特魅力。

監制:伏成鐳

策劃:陳洪亮

文字:羅曉英

配音:馮婧蕓(實習)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