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福建土樓”起源于宋元時期,它是獨特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筑,融入了中國傳統建筑的理念,體現了人文造詣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享。2008年,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4月13日的《文化中國行》,就讓我們一起走進福建土樓。
福建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閩西和閩南地區,是適應大家族聚居的巨型樓房住宅,由于所處山區,因此防御功能是土樓建造的第一要素。
土樓的建筑特點不僅體現在外觀上,在內部建構上也很有講究。土樓的墻壁是用生土夯筑而成,厚重又堅實。不論是圓樓還是方樓,福建土樓大多都會以中線為軸、左右對稱,將最重要的建筑物置于中軸線上,再向四周延展,以強烈的向心性來彰顯家族的凝聚力。“一家有喜,全樓歡慶;一家有難,合樓幫扶。”而土樓里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古樸的家具、裝飾,都體現了樓主的審美情趣和勤勞智慧。
2008年,福建土樓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經全面普查,福建土樓現存3700多座。
2022年,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在漳州華安等地選取7座土樓嘗試活化利用,在修繕的同時,建成土樓觀景平臺,讓游客更便利地欣賞土樓周邊的風光,不僅守護了歷史根脈,還激活了經濟、生態、社會的多重價值。
編輯:羅曉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