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庭院,古荔園旁,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頒獎典禮——“金荔獎”灣區(茂名)首屆短劇邀請大賽頒獎儀式,在茂名高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落中舉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鄉村產業提質增效,做好“土特產”文章,培育新產業新業態,完善聯農帶農機制,促進農民增收。此次短劇邀請大賽的舉辦,是廣東在推動文化賦能農產品品牌建設、拓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扶持政策同帶動農戶增收掛鉤,讓短劇這一風口產業幫助農民分享產業增值收益的創新舉措。
近日,國家廣電總局發布《關于實施“微短劇+”行動計劃賦能千行百業的通知》,推動短劇、微短劇與千行百業結合,既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又助力經濟社會發展。目前,以微短劇為載體的文化項目正在全國各地蓬勃發展。根據市場研究機構的分析,預計到2027年,微短劇市場規模將增至1000億元,顯示了這一領域的廣闊前景。
在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深耕“百千萬工程”方面,微短劇作為一種新型文化形式,為廣東“三農”發展帶來了新思路。微短劇的短小精悍,契合現代觀眾的快節奏生活方式,滿足了公眾對于高效信息傳遞的需求,成為提高鄉村知名度和美譽度的重要工具,對業界頗有啟迪和樣板作用。
潮涌珠江兩岸闊,放眼南粵春色新。在全國各地都在推動“微短劇+”的發展勢頭下,廣東各地農業部門大膽探索,搶抓機遇,率先開啟“微短劇+‘三農’”“微短劇+文旅”的探索。這些探索和結合對農產品的品牌推廣與市場營銷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效果,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成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在打造農產品品牌故事、提升品牌知名度方面,2024年廣東省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主會場活動中,茂名市政府推出了全國首部“三農類”微短劇《化州化橘紅,天下第一紅》。該劇以化州化橘紅在明代成為宮廷貢品的歷史故事為題材,結合90后全國人大代表、返鄉創業新農人廖志略抱著農產品“穿越”帶貨,一步步引出化州化橘紅的藥用價值、功效。
該劇在全球同步直播后,引發了強烈的社會反響,帶動關聯熱詞“化橘紅”的微信指數持續數天攀升,峰值達1136萬,增幅260%,令化橘紅一時間成為熱搜關鍵詞,使得化橘紅作為廣東農業的一張閃亮名片。據化州農業農村局統計,豐收節主會場帶動化橘紅產品銷售額2.6億元。
窺一斑而知全豹,南粵各地的短劇紛紛開機,瞄準了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銷售與歷史文化輸出,各地更多優秀的“三農類”微短劇如雨后春筍般出現。近期,以樂昌黃金柰李為主題、借力近期火熱的國產3A游戲《黑神話·悟空》熱潮,推出了微短劇《黃金柰李西游記》,全網播放量已突破百萬次。通過短劇中的奇幻旅程,巧妙地將《西游記》這一經典文學元素與黃金柰李結合在一起,呈現了一幅生動的農業與文化相結合的圖景,讓更多消費者知曉樂昌黃金柰李。
借勢父親節打造“父愛如蘭”超級IP,肇慶四會拍攝了微短劇《父愛如蘭》,全力將蘭花打造為父親節專屬之花,推動了四會蘭花在淡季熱銷。這一微短劇還為四會蘭花產業的蓬勃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與動力,使蘭花種植技術得到全面優化,品質顯著提升,銷售渠道多元化,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三農類”微短劇蓬勃發展的背后,尤其需要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人才培養等措施,促進短劇與農業、文化、旅游等產業的深度融合。對于政府來說,保護和保障這一新興的傳播模式,為經濟服務。因此,有關部門也需要參與建立良好的運營體系,同時要提升服務保障。
自知者明,自勝者強。針對這一現狀,廣東各地農業部門主動地“擁抱新變化”,用實際行動回應市場需求——2024年10月,“金荔杯”中國(茂名)首屆短劇邀請大賽在茂名高州市啟動,“粵港澳(茂名)三農短劇拍攝創作合作區”也正式掛牌。通過官方舉辦邀請賽和打造合作區,鼓勵更多創作者以微短劇這一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講述茂名故事,傳遞廣東聲音,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和良性互動。
在“文旅+”的產業模式下,廣東繼續創新探索“微短劇+農產品”新業態,促進農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以短劇促進農產品的物質價值疊加文化價值,以文化元素促使農產品在敘事既“上頭”又“走心”,為全國的鄉村振興、區域發展和產業聯動探索可推廣可復制的發展路徑。
從過往的農業短視頻到如今的農業微短劇,廣東繼續領風氣之先,探索文化賦能農業品牌之路,以生動的方式傳承和弘揚優秀鄉村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同時也讓農業產業發展和城市形象塑造獲得越來越廣闊的發展空間,助力“百千萬工程”收獲實效,推動鄉村和農業持續繁榮發展。(記者 官文清)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