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蘭州5月11日消息 甘肅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交匯處,是黃河、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補給區,作為西北乃至全國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在全國生態安全戰略和發展穩定大局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2013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時作出“八個著力”的重要指示。根據“著力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總要求,省委、省政府不斷完善全省生態文明發展思路,圍繞“大地增綠、農民增收”的目標,著力打造以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為重點的生態戰略平臺,大規模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努力構筑堅實的生態安全、高效的生態經濟和繁榮的生態文化三大體系,促使全省生態文明建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加強生態建設 筑牢安全屏障
甘肅脆弱、復雜的生態環境直接影響了經濟發展。為此,我省近年來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著力推進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綜合試驗區建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全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從2013年至2016年,全省在生態建設過程當中,落實中央及省級林業投資204.68億元,有15個重點林業項目納入全國林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同時,爭取國家批復祁連山、“兩江一水”和渭河源區等三大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規劃,基本形成了以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脆弱敏感區為生態綜合治理主戰場的戰略規劃體系。
在造林綠化方面,我省著力推進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大力開展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切實提高了我省重要區域、重點地段造林綠化的層次和水平。截至2016年底,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11.33%,林地面積達到1.57億畝,實現了森林面積和蓄積量雙增長。
生態建設的成效,離不開堅持不懈的生態保護。我省堅持抓法治、嚴保護,切實加強資源管理力度,在推進林業普法立法工作的基礎上,全面加強林地林權管理。2013年以來,全省查處林政案件1.17萬起,查處率達99.56%。全省各類建設工程共征收森林植被恢復費2.24億元,建立森林植被恢復點402個,恢復森林植被13.85萬畝。同時,我省對全省林業系統自然保護區開發建設項目進行了全面清理整頓,并且不斷加強森林防火、安全生產、林業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及沙塵暴監測預警等工作,林業應急處置能力不斷提高。
青山綠水兩相映,水是生態建設的關鍵。我省不斷加強重點流域生態治理,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立了覆蓋全省的用水總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紅線”控制指標體系。與“十一五”末相比,“十二五”末,全省用水總量由122億立方米下降到119億立方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由0.51提高到0.54;國家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由58.8%提高到73.2%。
近幾年,通過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甘肅這片缺水的土地上頻傳與水有關的喜訊——
石羊河流域重點治理取得顯著成效,2016年民勤蔡旗斷面過水量達到3.3億立方米,青土湖形成了22.36平方公里的人工季節性水面,地下水位由2007年的4.02米上升到3.08米,形成旱區濕地約106平方公里,區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
黑河流域治理成效不斷鞏固,自2000年國家實施黑河水量統一調度以來,我省累計向下游輸水170億立方米,內蒙古東居延海自2004年以來連續12年不干涸;
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規劃項目加快實施,規劃內灌區節水改造、河道恢復與歸束、水資源管理系統等項目建設加快推進,月牙泉周邊地下水位下降趨勢減緩。
著力改善民生 提高保障能力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川秀美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是我省生態建設的努力方向。
我省是全國蘋果、花椒、核桃、油橄欖、釀造葡萄等經濟林果的最佳適生區之一,發展特色林果產業的條件好、潛力大。近年來,我省全面推進以千萬畝優質林果基地為重點的林業產業建設,加快發展經濟林果、林下經濟、種苗花卉、木本油料、森林生態旅游、沙產業等為主的六大林業產業,增加綠色優質生態產品和林產品供給,幫助農民增收。
截至2016年底,全省經濟林果總面積達到2180.2萬畝,總產量達到680.42萬噸,總產值達到276.7億元。此外,生態旅游、苗木產業等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極大地促進了相關地區的經濟增長,林業產業已成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提高農民收入、帶動城鄉就業的重要途徑。
2013年以來,我省還依托各項生態工程和各類林業產業,有效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和基礎條件,提升了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從2016年開始,我省又積極推進生態補償扶貧,選聘5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2萬名以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落實下達林業管護補助費1.6億元。
在生態建設中,我省堅持抓民生辦實事,持續改善林業基礎建設,全力組織實施林業棚戶區改造和公租房建設。截至目前,全省3.28萬戶林業棚戶區改造已全部開工建設,林區職工戶均住房面積由32平方米提高到75平方米。同時,國有貧困林場飲水、道路、電網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建成林區道路686公里,解決了11.86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配置廣播電視衛星接收系統3609套,以及急救車和車載設備。
堅持改革創新 增強發展活力
改革是發展的動力。在新形勢下,生態建設的發展更是離不開改革創新。
我省深入實施以生態建設為主的林業發展戰略,圍繞保護生態、保障職工生活兩大目標,在全國率先開展慶陽市國有林場改革試點,并通過國家驗收。
去年,為加快推進全省國有林場改革,促進國有林場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充分發揮國有林場在生態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我省制定了《甘肅省國有林場改革實施方案》,突出生態公益性改革方向,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實現管護機制和監管體制創新,建立有利于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有利于改善生態和民生、有利于增強林業發展活力的國有林場新體制,全面部署和啟動了全省國有林場改革工作。
為了加強濕地保護與恢復,我省林業部門組織制定了《甘肅省濕地產權確權試點工作方案》,酒泉市肅州區和甘南碌曲縣濕地產權確權試點工作有序推進。
我省還在順利完成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的基礎上,穩步推進綜合配套改革,通過探索創新、培育典型、示范帶動等舉措,大力推行綠色生產方式,林下經濟發展成效明顯;率先在國內開展家庭林場認定登記及工商注冊,大力培育林業合作社,各類林業新型經營主體不斷壯大;積極推進林權抵押貸款,創新開展果樹經濟林確權頒證及抵押貸款,林業貸款規模不斷擴大;引導推進林權流轉,有效促進了林業規模化經營;全省農村林業改革不斷深化,農村林業發展活力不斷增強。
為進一步探索農村林業改革,涇川和康縣兩個集體林業改革試驗示范區被國家確定為“集體林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離’試點”,創新推進“三權分置”工作,在明確林地經營權權屬的同時,形成了縣、鄉、村三級聯動的林業綜合管理服務體系,建立和完善生態公益林管護責任制,規范林權流轉,促進林業規模經營。
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計辦理林權抵押貸款70.95億元,全省林業合作社達到2850個、家庭林場632家,實現林下經濟產值68.23億元。記者 陳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