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石家莊1月22日消息(記者王藝霖 見習記者劉錦涵 實習記者蘆馨怡)坐上列車,打一壺熱水、沖一碗泡面,返鄉的幸福才有了溫度。但你可曾想過,為何列車上隨時有熱水供應?這多虧了負責給列車上水的工人師傅們。他們堅守在春運一線,奔走于股道之間,在爭分奪秒中給列車“喂水”,保證旅客有水喝、有水用。

上水工在幕后默默給列車“喂水”,保證車上旅客有水喝、有水用(央廣網見習記者 劉錦涵 攝)

日前,央廣網記者來到中國鐵路北京局集團有限公司石家莊站,同客運車間上水班組工人師傅們一道,沉浸式體驗他們的春運日常。

穿行“夾縫”中“喂水”,為來往火車“續杯”再出發

作為京津冀及華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站,每日有超500趟的列車在石家莊站交互通行。春運期間,每日需要在站內“補水”的列車達140余列近2000多輛車廂,這些工作都需要人工操作完成。

“綜控室,24道K267次上水準備作業。”“24道K267次17:26到,17:32開。”“24道K267次17:26到,17:32開,上水收到”。在與綜控室核對完計劃后,上水丁班班組長景暉與同事們帶齊備品,開始外出作業。

“列車上水工作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列車停留的時間有限。”景暉告訴記者,要保證上水質量就得爭分奪秒,不能影響列車正常行駛。“餐車用水大,就得優先上。其它車廂也要盡最大能力保證給水量。”正說著,列車已平穩到站,景暉與同事橫越過股道,在兩輛列車的“夾縫”間,不斷重復彎腰、拉管、開閘、注水、拔管的動作……“其實工作不復雜,但比較磨人,一套簡單的動作得重復很多次。”景暉說。不一會,這輛列車已完成了“續杯”,整裝待發。

迎著凜冽的寒風,景暉堅守在鐵路旁目送列車駛離(央廣網發 蘆馨怡攝)

上水工作看似單調,實則勞心又勞累

上水工作看似簡單,但背后的苦、臟、累只有干了才能知道。上水丙班班組長劉佳輝告訴記者,因為是戶外工作,因此氣溫對上水工作有不小影響。他說:“遇到天冷時,注水口結了冰可不好弄。要忙得急了,拔管時沒躲開‘返水’,腳上濕透了那才冷。到了夏天也難辦,得先喝了藿香正氣水才敢頂著太陽干。”一旁的工友也打趣說:“冬天一身冰,夏天一身汗,我們都習慣了。”

上水工們完成作業正在前往下一站臺(央廣網見習記者 劉錦涵 攝)

用一句話形容上水工的工作狀態,“不是在上水就是在去上水的路上”算是比較貼切。為安全考慮,有時,即便是要為兩個相鄰站臺間的列車上水,也得繞路數百米才能作業。“一班下來,只走個兩萬步,那相當于沒干活,最少得走三萬步才正常。”劉佳輝說。要想把水上好,還得動腦規劃。下一趟車啥時候進站?在哪停、停多久?哪些車廂要優先上水?這些瑣碎又重要的事,每個上水工都要“門清”。只有合理安排,才能給車多上水,可謂是“人累,心也累”。遇到人手不夠時,即使腿累得走不動了也要先頂上,最大程度保證車上旅客有水喝。

雖然是“苦活”,但得是老資格才讓干

出于安全考量,上水工幾乎沒有“新人”。工作中,上水工要頻繁在線路之間橫越,因此,只有心中緊繃安全紅線的老資格,才能干這“苦活”。“一般年輕同志要先在其他崗位上鍛煉,經過各項考核,具備一定的資格才能來上崗。”景暉說。

平安春運,離不開每位鐵路人的付出。石家莊站客運車間副書記李琨浩介紹,為了讓上水師傅們時刻保持精神的集中,除了督促上水工嚴格按照規章作業外,還要通過科學分組,統籌安排人員出場作業,最大程度保證他們得到充分休息。

接管、開閘、上水、拔管……趙云每天重復這些動作達上百遍(央廣網見習記者 劉錦涵 攝)

45歲的趙云是上水甲班的班組長。從他退伍至今,堅守在上水工的崗位上已有20年。他所在的班組成員不少是40多歲的老師傅,其中最年輕的“小伙”也是30歲出頭。戶外勞動工作量不小,身體吃得消嗎?聽到記者的提問,趙云只是淡淡說了一句:“吃得消,大伙都是這樣干的,有啥不行。”轉身,他又投入了工作中。

南來北往,車進車出,送水員始終奔波、堅守一線,為游子們送上歸途的溫暖。

鳴謝:石家莊站黨委

編輯:胡思達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