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媒辟謠“社保基金貶值百億”:媒體算法太片面
2014-07-09 10:34:00 來源:人民日報 說兩句 分享到:
央廣網河南分網消息 據人民日報報道:日前,審計署發布2014年第20號公告,指出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以下簡稱“全國社保基金會”)在管理運營方面存在一些問題。一些媒體將公告提到的問題數額相加,得出“社保基金會損失175億元”的結論。一時間,“社保基金投資失敗”的議論涌現,不少網民認為全國社保基金的投資一直處于虧損狀態。
審計署公告發布后,又有媒體聲稱“逾2.7萬億養老金躺在賬戶里,負利率侵蝕社保基金超百億”。這引發網民吐槽:“一年就損失這么多,將來賬戶里還能剩下多少錢?”
可以這樣解讀審計公告嗎?圍繞社保基金存在哪些疑問?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采訪多位專家發現,個別媒體、公眾解讀審計報告并不準確,也存在將兩個不同的社保基金混為一談的情況。
社會保障基金投資失敗了嗎?
【回應】去年投資收益率為6.2%。媒體不應過度放大某一方面的虧損,而不提整體收益狀況
審計署公告指出全國社保基金會4處虧損:從2010年到2013年這4年中,自營指數化投資組合虧損共計69.53億元;2013年底,未按規定對6只禁售期滿的轉持股票計提準備,因而少確認了減值損失103.02億元;在2013年因為未能及時將港幣結匯成人民幣,因港幣貶值損失了約0.93億元;在與其他機構辦理協議存款時少收了1.69億元的利息。這四項加起來總計約175億元。這個數字在被各方引用后,變成了對社保基金會投資能力的大范圍質疑。
世界銀行顧問、光大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徐高評價說,“稍有投資常識的人,都會對社保投資失敗的說法不以為然。175億元并不是社保基金會整體經營績效的準確度量。2013年社保基金會投資收益率為6.2%。這一數字雖然低于社保前幾年8%以上的平均回報率,但比同時期上證綜指的漲幅超出很多。”
事實上,全國社保基金會自成立以來,收益相對穩定。據全國社保基金會今年6月30日發布的2013年度報告顯示,2013年度基金投資收益685.87億元,基金投資收益率6.2%;基金自成立以來的累計投資收益額4187.38億元,年均投資收益率8.13%。
“全國社保基金的盈利表現很搶眼。”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長王松奇告訴記者,“媒體在報道中不應過度放大某一方面的虧損,而不提整體的收益狀況,否則會讓不了解金融市場的普通公眾產生恐慌心理。”
針對指數化投資虧損的說法,王松奇說,指數化投資與大盤指數關系密切,大盤漲則賺,大盤跌則賠。2010年到2013年自營指數化投資出現虧損,主要與近年來中國股市不景氣有關。
徐高表示,從分散投資角度看,全國社保基金會需在其投資組合中保留一定比例的股票權重。如果僅僅因為股市短期表現不好就大幅降低其比重,那就把一個長期機構投資者變成了追漲殺跌的散戶,反而不利于投資回報率的取得。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全國社保基金會以穩健型投資為主,絕大部分資產投放到風險較小的領域中,但由于是組合式投資,也難免會有一小部分資產會投放到風險較大、但收益可能相對較高的領域中。
審計署在公告中建議逐步采取委托投資的方式進行指數化投資。對此,王松奇評價說,用委托投資的方式進行指數化投資,也不能保證“穩賺不賠”,還是要看大盤的“臉色”。
“對大型機構投資者而言,選擇自營還是委托有時很矛盾,”郭田勇說,“投資市場越來越細化,讓專業人士做投資管理是趨勢,但目前中國的委托投資市場發育得不夠成熟,存在信息不對稱、不透明等情形,另外,大型機構投資者也需要通過自營投資鍛煉隊伍,培養投資能力。”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教授郝旭光說,委托投資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比自營投資高,由專業化投資機構管理資產,效率也會更高。當然,是委托投資好,還是自營投資好,最終是要結合管理成本與投資收益作權衡。
徐高認為,全國社保基金會在2013年因為港幣貶值而損失了9000多萬元,這一點也值得商榷。今年年初至今,港幣兌人民幣已經升值接近1%。“這次,社保基金會是不是又要因為結匯太快,從而未能獲取港幣升值收益而再受批評呢?顯然,面對快速變化的資本市場,以單一投資行為的短期表現來做評價是不公允的。”
“投資就像選籃子來裝雞蛋。總有籃子會被打翻,而又無法事先知道哪些籃子會翻倒,所以只能把雞蛋分散放在多個籃子中。事后,只要大多數雞蛋得到了保全,并在整體上取得了不錯的回報,那就是成功的投資行為。換言之,投資不能只盯著一城一地的得失,而需要以整體結果來進行評價。”徐高說。
編輯:耿倩
參與討論
我想說
相關新聞
頭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