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在協和醫院心外科病房,7歲終末期心臟病患兒俊俊(化名)的母親難掩激動。一枚礦泉水瓶蓋大小、僅重45克的磁懸浮“人工心”,正穩健地運轉在俊俊的胸腔內。這枚由該院心臟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國教授團隊自主研發的全球最輕、最小“人工心”,不僅填補了全球兒童心衰磁懸浮“人工心”空白,更向世界提供了兒童終末期心臟病治療的“中國方案”。

這枚“人工心”比全球最小體積的同類產品還小一半,以1500―3600轉/分鐘的黃金轉速區間在低齡低體重患兒體內構建起穩定的血液循環系統。“其核心技術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是地道的中國智造。”作為主要牽頭研制者,董念國自豪地說,“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磁懸浮人工心臟技術實現全球‘領跑’。”

兒童心力衰竭外科治療是全球醫學難題。數據顯示,中國每年約4萬名心衰患兒住院,其中7%至10%亟需心臟移植,但全國每年兒童心臟移植手術不足百例。對無法等到合適供心的患兒而言,磁懸浮“人工心”是延續生命的關鍵。

據悉,這一人工輔助裝置就像個超強動力“馬達”,讓疲憊不堪的心室得以休息,幫助維持全身血液循環,以輔助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度過困難期,既微創又效果顯著。然而,現有“人工心”多為成人設計,體重低于30斤的患兒因胸腔狹小,長期陷入“無泵可用”的困境。

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地區,人工心臟技術已經歷多次迭代。受限于綜合研發能力、材料工程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人工心臟領域一度發展滯后。

“人工心臟核心技術掌握在別人手中,進入國內的少量產品價格昂貴,且外國的‘人工心’偏大,不適合我國患兒。”董念國說,必須要打造一款我國兒童專屬的“人工心”。團隊歷時3年,不斷觀察記錄身體數據,歷經多輪理論推演與實驗驗證,終于實現微型化磁懸浮技術的突破。

“兒童版‘人工心’絕非成人版的縮小,而是要為稚嫩身軀定制專屬‘生命引擎’。”董念國說,這需要不斷壓縮裝置體積重量,同時保證裝置的穩定性和耐久性,是一項前所未有的挑戰。團隊基于兒童解剖特征實現微型化重構,反復研討設計細節,從泵頭尺寸到導線規格逐項優化,將裝置重量壓縮至45克,僅為原來研發最小成人泵的1/2,泵體直徑縮減至2.9厘米。

“每一個生命都不能放棄,技術突破的背后是對生命的敬畏。”董念國說,這項“舉重若輕”的醫療科技,將讓更多折翼的小天使重獲心跳的力量。(記者曾莉、通訊員聶文聞、王繼亮)

編輯:趙玲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