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大熊貓”青頭潛鴨繁殖期與梅雨季節重疊,鳥巢極易被淹。眼下,武漢人提前搭建百余座可防水淹的人工巢臺,助力青頭潛鴨筑巢繁殖。
近日,長江日報記者在黃陂區祁家灣青頭潛鴨棲息生境恢復示范點看到,一艘小船停在荷塘中間,兩名工人下到水中,將一塊挖有幾個圓孔的泡沫板放在水面,在孔中插上竹竿固定位置,然后挖出淤泥攤鋪在浮臺上,再種上茭白、菖蒲、莎草、荊三棱等水生植物,鋪上干草,一個人工巢臺就搭建好了。
黃陂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負責人馬立強告訴記者,種植的水生植物既能為青頭潛鴨提供庇護,又是它們常用的筑巢材料。人工巢臺會隨著水位上漲自動上升,上面的鳥巢不會被淹,相當于一座防水淹的“產房”。
青頭潛鴨是世界極危物種、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全球只有千余只,被稱為“鳥類大熊貓”。其繁殖期為每年4月至7月,正好與武漢梅雨季節重疊,它們在荷塘和蝦塘水面筑的巢在漲水時極易被淹毀。
該示范點位于祁家灣漁場內,面積433畝,是武漢最早發現青頭潛鴨繁殖證據的地方。武漢因此被國際機構認定為青頭潛鴨在全球最南的繁殖地。最多時,這里同時棲息著306只青頭潛鴨。
武漢市濕地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嚴巖稱,青頭潛鴨繁殖的最大障礙是梅雨季節水位上漲淹毀鳥巢。為此,他們攜手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漢市觀鳥協會等單位,在武漢市園林和林業局指導下進行調研,琢磨出人工巢臺這一護巢工具。
2024年,人工巢臺在豹澥湖青頭潛鴨棲息地的一座蝦塘試用,獲得成功。28個人工巢臺有11個被青頭潛鴨相中,筑了12個巢,成功繁殖出一批青頭潛鴨。這是國內首次采用人工巢臺輔助青頭潛鴨繁殖成功。
今年春天,人工巢臺在豹澥湖、祁家灣兩處青頭潛鴨棲息地推廣應用,計劃搭建110個,目前已完成100個。(記者明眺生 通訊員孫姝 汪芳玲)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