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永州4月16日消息(記者楊清 通訊員周文 周佳琳)在瀟水河畔的沃野間,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團結村正書寫著鄉村振興的動人篇章。這個曾因基礎設施落后、集體經濟“掛零”而陷入發展困境的村莊,在永州市委政法委、市強制隔離戒毒所駐村工作隊的精準幫扶下,短短兩年間實現了“三級跳”:高標準農田建設重塑生產版圖,集體經濟突破14萬元大關,人居環境實現美麗蛻變,一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正在建設的農田基礎設施(央廣網發 周佳琳 攝)
“稻海”升級記:基建破局激活發展動能
作為湖南省“超級稻+再生稻”示范基地的核心區,團結村的2700畝高標準農田正煥發新生機。站在田壟上放眼望去,新修的4公里河道如銀帶蜿蜒,20公里溝渠織就灌溉網絡,10公里機耕道串聯起阡陌交通。旋耕機的轟鳴聲里,村民們正搶抓農時插下新綠,而另一側工地上的挖機仍在平整土地,為即將到來的豐收夯實基礎。
“基礎設施曾是制約發展的最大瓶頸。”駐村隊員唐亞強指著新建的水利設施介紹。工作隊爭取到的1300萬元項目資金中,暗含民生智慧:200萬元以工代賑專項資金既保障了項目建設,又讓百余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其中優先錄用的脫貧戶人均增收超萬元,村集體也通過項目管理費實現“零的突破”。
改善后的優美人居環境(央廣網發 周佳琳 攝)
環境革命:從“臟亂差”到“綠凈美”的嬗變
走進鳳塘自然村,曾經雜草叢生的荒地已變身500余村民的“幸福廣場”。300平方米的空間里,健身器材與休閑步道相映成趣,晨練的老人與嬉戲的孩童構成生動圖景。“自從有了這個活動場,我的‘三高’都控制得更好了。”村民周三仔邊在漫步機上鍛煉邊說。
這場環境革命遠不止于此:拆除37處空心房騰出發展空間,3公里河道重現水清岸綠,5條柏油路串聯村居,20個垃圾分類點規范投放。“環境整治的秘訣在于共建共享。”隊員唐琳波道出經驗。通過建立“村民議事會+保潔員”機制,昔日隨意傾倒的垃圾如今分類入箱,村莊顏值與文明素養同步提升。
暖心工程:精準幫扶托起民生底線
在推動整體發展的同時,工作隊始終將特殊群體放在心上。70歲的何德奎老人家庭接連遭遇變故,工作隊為其量身定制幫扶方案:納入監測戶保障基本生活,申請司法救助解決醫療費用,開發公益性崗位實現穩定增收。“他們總在我最需要時出現。”老人擦拭著眼角說。這樣的精準幫扶案例在團結村并非個例,工作隊建立的“一戶一檔”動態管理機制,確保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站在新修的水渠旁,駐村第一書記熊忠宇眺望著連片稻田:“我們將圍繞‘五個振興’持續發力,在智慧農業、鄉風文明等領域深化探索,讓振興成果像這渠水一樣滋潤每個村民。”夕陽下,插秧的村民直起腰板擦汗,笑聲隨著稻浪傳向遠方——這或許就是鄉村振興最美的注腳。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