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滾動 > 正文
“十二五”各省將投資34萬億 專家預警債務風險
2012-09-14 07:44 來源:經濟參考報我要評論國家發改委投資研究所戰略研究室主任羅松山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據其主持的課題組研究報告的測算“十二五”時期,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簡稱“平臺公司”)投資約34萬億元,事業單位債務也至少達到5萬億元的規模。
一方面是地方政府頻頻通過平臺公司和其他渠道大規模投資,一方面是地方財政收支缺口增大可能誘發財政風險甚至金融風險。多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專家呼吁,應盡快引入民間資本,實現經濟“踩油門”和債務“踩剎車”的平衡。
測算
34萬億投資藏風險
羅松山告訴記者,據其測算,“十二五”時期,平臺公司基礎設施和保障性住房工程建設需要投資34萬億元左右,年均增長9.5%,而“十一五”時期為16.6萬億元。其中,平臺相關基礎設施投資額約為31.8萬億元;而保障性住房工程投資在5萬億左右,假定以房地產開發商承建、政府通過收購等方式解決一半,其余由平臺公司投融資、建設,則需要投資2.5萬億元。
羅松山解釋稱,上述“十二五”時期須由平臺公司進行融資、投資建設的基礎設施,尚不包含主要由中央財政或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鐵路與航空運輸及郵政業,以及可由社會資本投資建設的電力以及電信和其他信息傳輸服務業。
談到地方平臺公司潛在的債務風險,羅松山表示,首先是資產不實。比如土地評估的標準就很寬松,前幾年地價快速上漲,市場對土地收益的增長抱有很大預期,但現在樓市一調控,平臺公司未來的還款能力就沒有那么高了。此外,前兩年煤價大漲時,煤炭等自然資源的價格也被高估了。對于這類問題,羅松山表示,地方政府可以通過收費公路、橋梁等資產充實到平臺公司予以解決。
羅松山進一步說,其次是去年以來,平臺公司已經進入還款高峰期,且一些平臺公司舉債規模超過其還款能力,再加上前兩年信貸政策偏于寬松(如放款量大、門檻低、放貸時間密集),個別城市的平臺公司可能存在債務風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學家李佐軍則預計,今明兩年平臺公司集中到期的債務有4.6萬億元,還本付息壓力劇增。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倪紅日也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當前平臺公司衍生出種種亂象,比如一塊土地進行多次抵押而違規借貸,比如平臺公司和民營企業“搶食”搞房地產、酒店業。
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認為,近幾年平臺公司投資的項目絕大部分都是一些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項目,留下了一批優良的資產。即使到期了部分債務還不了,只要不讓銀行核銷呆壞賬,就可以債務展期,先還利息,過上幾年之后,財力增長了再還本付息。鄭新立說,雖然土地出讓金不能再搞了,但是地方政府還有很多一般企業所沒有的資源,比如地方政府可以通過企業招投標出讓街道命名權。
編輯:向昌明
猜你喜歡
央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