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話題】他,是全球規模最大的投資公司創始人;他,是三次贏得福布斯“全球最佳創投人”的投資金手指。黑石集團CEO蘇世民,對話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黑紅”對話引發行業關注。疫情之后,中國和世界經濟將往何處去?企業家面對不確定性,有哪些行動原則?為什么說當代企業中,“文化”比“管理”更重要?在經濟寒冬中,企業家應該如何穿越產業周期?企業家該如何判斷人才?年輕的職場人又該怎樣選擇職業?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人們見證了諸多歷史時刻:美股四次熔斷,石油價格被擊穿成負數,旅游消費產業全面停擺,債務違約率大幅上升等,種種跡象表明,世界經濟正在穿越周期,經歷著“至暗時刻”。

  有人說,這不是黑天鵝,應該叫“黑天鵝湖”。4月23日,兩位世界級頂尖投資人——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兼CEO蘇世民(Steve Schwarzman)——通過云端連線,對全球經濟形勢的判斷,如何調整企業管理和投資策略,如何在寒冬中穿越周期以及年輕人如何進行職業選擇等問題,進行了一場兼具深度、廣度和信息濃度的對話。

  (一)疫情之后,中國和世界經濟將往何處去?

  沈南鵬首先向“學長”蘇世民提問。眼下的整體經濟形勢,投資者和企業家應該如何行動,才能幫助全球經濟恢復增長,重振信心?

  蘇世民回答:目前經濟狀況前所未有,世界各國都提出了關停經濟活動的要求,以遏制新冠病毒的蔓延�,F在,是時候就像中國一樣重啟經濟活動了。

  首先,是克服恐懼。有些會恐懼復工,怕從他人身上感染病毒。因此,現在最需要的是有效的病毒檢測手段和大規模病毒檢測。為此,各國會加倍努力,確保測試量得以顯著增加,如果可以做到,人們就可以更快地復工,經濟復蘇就會快很多,人們也會更有信心,回歸原本正常的生活。

  其次,對復蘇的過程有耐心。西方國家的復蘇將晚于中國,至少在治療新冠肺炎的藥物上有所突破,或開發出疫苗,可能要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復蘇過程不會一帆風順,因為經濟的各個部門不可能完全同步。中國目前開展了強有力的抗疫工作,但這也付出了很多成本。此前,中國一季度GDP經濟同比下降6.8%,這是中國經濟首次出現下滑。蘇世民認為,應該把這看作是底部,也是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大好機會。

  (二)鼓動在華外資“撤退”的“釜底抽薪”會奏效嗎?

  眼下,一些國家正計劃將其生產線和投資實體轉回國內,這真的可行嗎?是否預示著世界正走向逆全球化?

  蘇世民認為:這并非是這些國家關于全球化的表態。實際情況是,很多公司從中國獲得產品供應的能力經歷嚴重錯位,引發的擔憂。因為中國是世界制造業之都,一個時裝業企業家告訴他,“我的貨源100%來自中國,但現在什么貨都拿不到,公司要倒閉了”。

  當普通生意人也面臨這種情況,與政府指令無關,自然會認為不能再讓自己的風險敞口全部集中在一處,“不讓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世界各地都有人學到這樣的教訓,未必是要針對中國。

  還有一些國家關閉邊境,蘇世民表示,這也是他有生之年第一次看到。這喚醒了幾乎每一個生意人,重新審視自己的供應鏈現狀。目前,他認為可能會發生的是,這些國家與其說是從中國撤走現有的業務,不如說是增量業務可能將回歸離本國更近的更多地方。

  即便如此,本身具有強競爭力的國家,比如中國,還將處于優勢地位。唯一的疑問是,未來在供應鏈上占據多大的份額?蘇世民判斷,走出疫情帶來的經濟下行后,中國可能是全球最強的增長型國家。因為中國經濟具備天然的發展優勢,比如在產業布局方面。

  (三)面對至暗時刻,堅守“做強中國”的信心

  話題反轉,蘇世民反問沈南鵬:你也是世界頂尖的投資家,對中國情況更熟悉,在華投資機會方面,你怎么看?

  沈南鵬給出的關鍵詞是“做強中國”。過去15年來,紅杉和他一直在投資中國,也經歷過幾次經濟周期的起伏。許多領先企業能夠走出困境,是因為它們在各自行業內不斷做大、做強。即使在面對“至暗時刻”的時候,也能主動出擊,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

  對投資者而言也是如此。當前的環境其實給投資者提供了一些好機會,讓大家在行業洗牌中,更加堅定地去支持行業內的長跑冠軍。中國具備許多具有吸引力的投資主題,最重要的是科技和創新,包括互聯網、人工智能、物聯網在內的數字技術正在改造著中國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方方面面,在新冠肺炎疫情下,這些轉型的過程可能會進一步加快。

  此外,中國公共衛生體系還將進一步升級。醫療衛生行業有望獲得更快增長,因為來自民營和公共部門的投資還將加大。這將涵蓋疫苗、創新藥、醫療器械、醫療服務等。在更廣闊的生命健康領域,我們還將看到不少創新和新的增長。

  (四)企業家和創業者該如何面對“變數”和未知性?

  蘇世民表示,在與創業者共事和自己創業的過程中,必須要承受大量的挫折與苦難。首先,要有非常強大的心理和情緒的穩定能量;其次,要從錯誤中汲取教訓,調試自我。這是企業家應當具備的核心價值觀。此外,要有追求的夢想、開放的眼界,創造出尚不存在,但一旦點破別人就會趨之若鶩的事物。

  另一項核心價值觀和競爭力,就是創業者一定要有說服能力,必須說服客戶、供應商,說服他人加入自己的團隊。創業者單槍匹馬是很難成功的,必須要組合其他元素,形成體系,這就需要明白與他人打交道的方式方法。此外,還要有對財務和數字的基本理解,確保不至于資金耗盡。

  最后還要有敬畏心,它既能讓你加倍努力,也能幫你規避一些可能犯的錯。帶著敬畏心去做一些平時考慮不到、降低風險的決策,會很大程度避免失敗。這些都是優秀的創業者必備的素質。

  年輕的創業者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應該怎么做呢?

  蘇世民表示,他的職業生涯中,經歷過五六次經濟下行。當時的場面看起來都很嚇人,但這次的狀況看起來更極端。人是社交動物,都會想從家中走出來,去工作。我們知道人的傾向,知道疫情的周期可能最多是一年半。由此大致可以確定,一旦復工開始,全世界的經濟會走向恢復。因此,重要的是,不要有情緒化的反應,而是要客觀審視“首先恢復的是什么?最后恢復的會是什么?哪些是不會再恢復的?”

  比如,當下疫情中受沖擊最嚴重的是旅游行業,但這也會促進這個行業的技術發展。創業者面對新的格局,必須形成自己的觀點,籌措資本去投一些未來可能成功的領域。想清楚,果斷出手,對投資者堅定地做出100%到120%充分的投資承諾。相比大多數人嚇得什么都不敢做,看到大勢所趨,先于趨勢大膽而動,大概率是會成功的。

  (五)什么是企業的信仰?為什么企業“文化”比管理更“重要”?

  蘇世民在暢銷書《我的經驗與教訓》中提到“企業文化比管理更重要”�!百Y本之王”的黑石集團如何塑造有別于其他公司的差異化文化呢?

  蘇世民坦言,不管多優秀,沒有人可以通曉百般技能。企業家無法控制每個人做的事,唯一能做的就是教給他們良好的價值觀和信仰,讓員工保留企業信仰的內核,并給予他們做事的自主性。

  黑石有各種必須堅持的原則。比如,招聘必須招非常聰明的人、誠實正直的人,黑石堅信要有高水平的合作、零缺陷的文化,即你可以在判斷上出錯,但工作中絕不能出錯,必須是永遠準確無誤的,從你手中交到別人手里的工作成果必須是完美無缺的。

  如何做到?蘇世民認為,集體決策可以覆蓋和彌補個人決策。企業決策要建立在深入分析的基礎之上,任何決策過程,都應列出所有的風險因子,然后召集6到8個非常聰明的人組成團隊,讓他們開放式地分析這些信息。黑石的文化強調“不要有旁觀者,如果你在場,必須發言�!�

  企業中,不可以有做“付費觀眾”的人。黑石對每一次的決策都有非常激烈的辯論文化,但對事不對人。只要講真話,不針對別人,這種做法就會有集思廣益的好處。

  黑石的另一個核心價值觀是幫助社會,讓員工們有機會幫助企業外他們關心的組織。蘇世民把黑石看作是“小微企業”,盡管黑石現在有超過50萬的員工,母公司大概有3000人,其他分散在黑石持有的企業和資產中。

  黑石的高管團隊保持每周與每個業務條線的人開視頻會,要傳遞價值觀和思考,不能發一封郵件了事。比如私募股權投資組的全體員工開會,之后是不動產業務組、信貸組、戰術機會組。黑石的四個高管會花一整天的時間,與大約250到300個業務條線員工開會。高管們把最新情況都梳理一遍,讓每個人掌握全面信息。即使是20多歲的年輕人,掌握的信息也不亞于公司的高層員工。這是一種很美式的風格——扁平管理。

  (六)企業如何判定人才的成色和能力?

  扁平式管理是一種對員工素養要求極高的管理模式。一流企業招到一流人才,只要用信任就能讓這些人才自我驅動,否則,老板的放權會讓企業一團混亂。蘇世民在著作中提到,“用9分的人才打造成功的企業,但在創新業務上,需要用10分人才”。什么是“10分”人才呢?怎么評估呢?

  蘇世民表示,在他眼里沈南鵬就是“10分”人才,對40歲以上的人,個人聲譽就代表著他們的能力。

  蘇世民在商界打拼50多年,也面試過很多年輕的求職者。他覺得面試的過程,像是一場冒險,很有趣。

  首先是興趣。通常,他會拿到求職者的簡歷,簡歷最下端會有“興趣”一欄。應聘者中有人攀登過珠穆朗瑪峰,有人曾是優秀的游泳運動員,在奧運會上奪過牌,還有國際象棋冠軍。蘇世民通常會問一些跟求職者興趣相關的問題,因為這既是一種友好的表達方式,也可以就此順勢引導,了解應聘者。

  其次是求知欲和好奇心。蘇世民說,他在面試前剛做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他會把這件事跟求職者分享。如果對方不接話茬,他就會覺得奇怪。因為,對方還沒反應,說明求知欲不強。所以,他招聘人的原則是,思想活躍、聰穎靈活、求知欲強的人。

  第三是抗壓能力。比如故意激發求職者的緊張情緒,聊一些他們不知道的內容。這時,求職者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強行“對戲”,然后會露出馬腳。也有人會說,“我對這個領域沒有背景知識,可以做以下發言,但這并不是我擅長的領域”。這就是壓力下不慌亂的人。蘇世民非常看重求職者面對壓力時,是否會后退。

  事實上,作為公司的大Boss,輪到蘇世民面試求職者時,其能否有勝任工作的“硬性”能力,前面的面試中已經有結果了。大Boss要做的評判是,求職者到底有多大潛力?比如,蘇世民曾面過一個人,開辟新的投資業務。本來只打算聊半小時,但因為欣賞,兩人聊得根本停不下來。一個半小時后,蘇世民說,我雖然沒征得其他人同意,但我決定錄用你了,你這種人才,鳳毛麟角。這就是大Boss的看家本領——看人、摸清他們的想法,考察能力、智慧和靈活性。最重要的是發現人才,創投行業世事難料,即使有的項目失敗了,但對于人才,要允許他們犯錯。

  (七)蘇世民眼中的投資“不虧錢”原則

  蘇世民曾在書中提到,自己商業指導原則就是“永遠別虧錢”。有人說,這似乎是一句正確的廢話。

  蘇世民卻不以為然,他說,就像醫生行醫時說的“不可傷害病人”,不能讓病人進到診室,然后被治死了,對不對?黑石做的第三筆投資是一家鋼鐵流通企業,最后出了問題。蘇世民說,投資人最恨虧錢,如果某些投資沒賺足錢,只是一次失誤;但如果虧了錢,投資人會出奇憤怒,幾乎不可能再追加資本。

  作為全球規模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黑石管理的資產超過5000億美元,這是其他公司無法比擬的,所以,要用之前講到的流程制度,尋找人才、公開辯論所有的假設和風險因素等方式,為投資人做到最好的業績,才能大致做到不虧錢。

  黑石過去的700筆投資項目中,只出現過一次災難性的虧損破產。但試想你收購了如此多的資產,700筆投資,1筆破產,說明還是可以做到不虧錢的。

  除了“永遠別虧錢”外,還有一個原則是“進入成長性行業”。用不動產業務舉例,當看到互聯網高歌猛進時,黑石出手了所持有的大型購物中心和商場類的資產,并拿著套現的錢和追加的資本,購買倉儲類資產。為什么要買倉庫?

  因為所有的互聯網銷售企業,不管是阿里還是京東,都需要倉庫來備貨發貨。所以,倉儲類資產在全球范圍內最終成為了不動產領域中業績最好的。他的投資思路是,認準增長的領域、社會變革的方向,把認為行將不振的資產脫手,并對認定的主題投入巨大的資本。

  找到和堅守自我天賦——致年輕的職場人

  疫情讓很多年輕人感到焦慮、惶恐和不安。他們應該如何面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和人生規劃呢?

  蘇世民建議年輕人,投入到鐘愛的事業中,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天賦�!盎@球之神”邁克爾·喬丹在父親過世后,一度非常沮喪。他放棄了籃球,嘗試另一項運動——棒球,但喬丹的棒球生涯異常糟糕。一年半后,喬丹決定回去打籃球。快兩年沒摸過籃球的他,第二場比賽就得了40分。這就是天賦的作用,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愛而更擅長的事物。堅守天賦,你的人生會更成功,也會更快樂。

  沈南鵬建議,不管有無疫情干擾,對自己的工作和事業,保持熱愛和堅持,這個規律一直適用。此外,年輕人要選擇中長期有更好發展前景的行業,留意這些擇業標準,這比薪酬重要得多。對于年輕的創業者,在當下要把重點放在公司的生存上,最重要的是理順公司的現金流。然后,必須專注于產品,在危機后拿出真正差異化的產品,才會在行業內以更強的姿態顯現。當下,你必須有韌性,必須堅強,優秀的公司都經歷過類似的非常時期。

  蘇世民則補充道:年輕人們能經歷經濟大脫節,某種程度上一種幸運,尤其是在投資行業,疫情教會了年輕人永遠不要盲目相信別人對未來的描繪。年輕人初出茅廬時,會放眼世界,看到自己構建的模型,滿懷期待,但他們未必做好了最壞的預案。蘇世民1969年第一次創業,然后去上商學院,1972年畢業后在雷曼兄弟公司工作。當時美國有10年的時間內股票沒有上漲,他認為這段職業生涯,讓他學會了在大環境不好時,如何思考和保護好自己的事業,以及未雨綢繆。

  不管是剛走上工作崗位的年輕人,還是企業的經營者,都將從這場危機中,領悟到“紀律性”的重要,也就是學界常說的“風險控制”。在未來10年、20年的職業生涯中,這些原則將讓有心人受益匪淺。即使當下再艱難,這都是一次受教育的機會。(作者:王思遠,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遠見》欄目制作人、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