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21日消息(記者王建帆)據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移動支付、智能投顧……科技創新正全方位地改造金融行業。如何在創新的同時,有效抑制風險,這對監管提出了考驗。在昨天(20日)舉行的第五屆外灘國際金融峰會上,業內專家認為在金融領域,技術創新帶來的風險是可控的,需要進行監管創新來平衡金融創新和風險防控的關系。
有觀點認為,每一輪重大金融創新在誕生之初往往都伴隨著風險的快速積累。當前,各種金融科技快速發展,在提升金融機構效率的同時,是否會產生風險?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認為,技術帶來的風險不是主導性的,但要注意防范它的“乘數效應”。
毛振華說:“比如因為技術缺陷泄露客戶信息導致的風險,這肯定是一種風險。但會不會導致全國性的金融體系的風險呢?不會。但是要防范這種風險傳遞到別的部門。”
風險控制是金融的核心。北京量子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互聯網保險科技公司,公司創始人湯鵬認為,創新有利于金融風險的防控,解決了監管痛點。以保險行業為例,隨著人工智能在獲客、理賠環節的應用,保險領域的抗風險能力將顯著增強。湯鵬說,過去的監管大部分依靠“人治”,人工智能則把“人治”變成機器自主學習和機器的“自治”,避免了人工操作可能存在的一些疏忽或者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
湯鵬表示:“在保險行業,有700萬的傳統代理人,他們肯定會被創新比如智能保顧(保險顧問)這種方式所替代。以及到后面的理賠,還需要這么復雜的人工審核的過程嗎?實際上不需要,通過AI的方式可以完成自動理賠的過程。”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華泰保險集團董事長兼CEO王梓木分析,金融領域嚴監管將成為趨勢。但是,社會發展離不開豐富的金融創新。對此,王梓木認為,要通過監管創新解決創新與監管之間的矛盾。
“英國最早創立了沙箱監管的制度,就是對金融機構的創新實行彈性的、分類的、能夠有嘗試性的監管。”以英國對金融領域科技創新的監管為例,王梓木介紹,沙箱監管主要就是允許試錯。如果這項創新反映好、對市場沒有破壞,就可以推廣,反之就加以限制。只要市場推廣的速度、頻率有合適的安排,那么技術創新帶來的風險就是可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