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實體經濟發展的血脈,在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高效的資金融通與精準的資源配置,金融扮演著技術創新“助推器”、產業升級“催化劑”和經濟運行“穩定器”的重要角色,是拉動經濟增長、提升經濟效率、激發經濟活力的重要引擎。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國金融體系的活力和穩健程度,關系到實體經濟能否行穩致遠。

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國金融體系穩定發展面臨內外雙壓的挑戰。從內部看,一邊是經濟增長基礎不穩固,中小金融機構風險、房地產市場風險與地方債務風險三重疊加;一邊是國內需求不足的強支持需求亟待響應。從外部看,全球經濟增長放緩、貿易保護主義和地緣政治風險導致金融風險偏好全球性降低。對此,我國通過優化金融政策供給與金融系統改革雙輪驅動,以靈活適度、精準有效的貨幣政策為基底、以持續優化的資金供給結構為支撐、以穩健運行的資本市場為目標、以加速形成的耐心資本為新動能,實現了金融強國建設的有度、有力、有效向前推進,金融市場韌性顯著增強。

貨幣信貸保持合理增長且結構不斷優化。2024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社會融資規模與人民幣貸款增長高于名義經濟增速。全年制造業中長期貸款、專精特新企業貸款與普惠小微貸款均實現同比較大幅度增長。資本市場活躍度顯著提升,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實施分紅2.4萬億元、回購1476億元,均創歷史新高。債券“引力”增強,境外機構投資者連續12個月增持中國銀行間市場債券;外匯“定力”顯著,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且總體穩定,跨境貿易投資活躍,境內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量較2023年增長14.8%。

客觀上看,對標金融強國目標,我國目前的金融系統運行仍存在諸多亟待解決的體制機制問題,如信貸資源分配不均,仍集中于大型企業;貨幣傳導機制不健全,金融支持科技創新力度不足;資本市場機制不健全,創投市場“募資難”“退出難”問題突出,長期資金入市存在卡點堵點等問題。未來,要以政策合力將過往各方面積極因素繼續凝聚并轉化為發展實績;還應以政策定力為各種可能到來的“壓力測試”提供充分回旋與向內發力的空間。

從“立”來看,應保持政策的連續性、穩定性、一致性。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強化宏觀政策協調配合,確保財政、貨幣、就業、產業、金融等政策同向發力,形成合力,并注重提質增效,做好增量,優化存量,打好政策“組合拳”。貨幣政策除通過降準、降息等手段,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外,還需優化信貸結構、重視結構性政策工具的使用,注重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暢通貨幣傳導機制,確保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注意降準后可能產生的資產泡沫風險和資金空轉問題,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創新金融工具,維護金融市場穩定。

要穩住樓市股市。因城施策,用足用好政策工具箱,滿足房地產企業的合理融資需求,加力實施城中村和危舊房改造,充分釋放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潛力,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保持股市流動性合理充裕,在股市出現異常波動的“非常時期”,可采取推出平準基金、暫停或取消征收印花稅等非常規手段,穩步釋放政策利好以推動投資者信心恢復等。通過穩樓市股市,防范系統性風險,更好發揮財富效應對提振內需的支撐作用。

“破”的方面,應以資本市場改革為核心,加快推動投融資動態平衡的市場綜合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鼓勵金融機構通過資產證券化、不良資產處置等方式,盤活存量金融資源。改善市場結構,如放寬社保資金、險資、銀行資金投資比例和范圍限制,拓寬各類中長期資金入市渠道。對長期投資進行適當減免征稅,拓展期權、期貨等金融衍生品及其他創新產品投資,提升市場活躍度。通過降低行政干預,優化讓利、收益分配、稅費優惠等政策,提高民間資本活力。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包容性,鼓勵和支持符合條件的科技類企業通過發行債券、上市融資等方式籌集資金,允許一批符合上市條件、經營水平和公司治理相對較高的公司優先上市。

(作者系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編輯:馮方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