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江西頻道6月26日消息 在長江和鄱陽湖交界處的江西九江湖口縣,漁民張傳國祖傳的漁船不再捕魚了,而是在浩渺的長江江面上巡護一江清水;撒了半輩子的漁網也收了起來,現在他成了長江江豚的守護人。
“在長江‘害’了幾十年的魚,我這是在還‘生態債’啊!”65歲的張傳國皮膚黝黑、說話直爽。他去年自愿報名成為湖口縣江豚協巡隊的一員。11個團隊成員中,多數人世代在長江以捕魚為生。
為踐行長江大保護戰略,農業農村部2016年發布了《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去年6月,湖口縣成為全國首批4個協助巡護點之一,探索社會化參與江豚等水生生物保護。
“滾鉤、拖網,這是以前漁民常用的捕魚方式。”張傳國說,魚大批被捕撈上來,也有江豚被誤傷。“我就看到過幾次,身上那些傷口,一看就是滾鉤鉤出來的。”
“江豬跳一跳,白浪三尺高”,這是長江邊流傳的諺語。在漁民的印象里,當江豚和白鱀豚在江面大量出現時,意味著水面氣壓加大,暴風雨將至。
“小時候坐木船捕魚,遇過漁船那么大的白鱀豚;夜里睡船上,常被江豚的叫聲吵醒。”做過漁民的隊員舒銀安邊比劃邊說。雖然白鱀豚已被宣布“功能性滅絕”,但這些記憶仍鮮明地印刻在他的腦海中。
岸邊的礁石、船只的螺旋槳、漁民的漁網漁鉤都有可能造成江豚的致命傷。協巡隊員周軍琪退休前曾在湖口縣漁政局工作。“我親歷的三十年間,長江江豚正逐年減少。”周軍琪說。
長江江豚是長江目前唯一的水生哺乳動物,是長江水生生態系統的指示性物種。受多種因素影響,長江江豚的數量急劇減少,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列為極度瀕危物種。
為了有效保護江豚,江西省成立了鄱陽湖長江江豚省級自然保護區,完善長江江豚救護體系。禁止在保護區采砂、非法捕撈等作業,堅持禁漁禁港、人工增殖放流,江豚食物數量大為增加。
記者隨協巡隊泛舟經鄱陽湖口入長江,烈日當空,波翻浪涌。航行約半個小時,負責瞭望的楊新華激動地喊道:“快看!江豚出現了。”果然,百米開外,一大一小兩只江豚的身影閃現在江面上,隨即潛入江中。
楊新華趕忙拍下這片水域的照片,在手機上點開一款名為“江豚管家”軟件,標記定位江豚蹤跡。“后臺會共享給漁政部門和研究機構。如果發現非法捕撈、挖沙、排污等行為,通過軟件能直接報警。我們會協助清理非法漁具,及時救護被困和受傷的江豚。”
這一年間,江豚協巡隊每周巡護不少于5航次,日均巡護約40公里,密切關注湖口區域的江豚狀況。夏季,鐵板船下蒸上烤,無處藏身;冬季,江面上寒風刺骨,似刀劃臉……
經過協巡隊一遍遍地勸導,非法捕撈行為已日漸減少。“相信通過加強宣傳,更多漁民會樹立起保護江豚的意識。我們漁民有責任保護好長江的生態。”張傳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