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oo950"><tr id="oo950"></tr></sub>
  • <u id="oo950"></u>

    1. <u id="oo950"></u>

      <track id="oo950"></track>
      央廣網

      教育頻道 > 中國校長之聲

      央廣網

      弘揚“中國學” 堅持中國文化主體性

      2014-07-18 15:53:00 來源:科技日報

          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科技日報:北京大學為什么要提出創辦燕京學堂?

        劉偉:北大燕京學堂的創辦,是基于多方面的考慮。既是推進北大的學科建設、凝聚和培養優秀人才、創建世界一流大學的需要;也是服務國家戰略、樹立中國人文社科學術主體性的需要。

        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北大已經具備了堅實的基礎,但仍然面對著艱巨的挑戰。在學科建設方面,如何在主體性和國際化、專門化和跨學科等方面實現良好的互動,燕京學堂想進行一個積極的探索。

        主體性體現在立足中國大地,聚焦于中國問題,構建中國話語,向世界發出中國的聲音;國際化體現在全球化的視野、知識資源、學術隊伍和學生,以及全方位的學術交流和合作。北大一直有著良好的國際合作傳統,現在我們需要進一步加強高校間國際交流與對話,推進大學跨境聯系與合作,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實現北大的教育使命。

        跨學科的方面,北大一直在多個層次上進行探索。推動在專門化的基礎上進行交叉研究和教學,學校有很大共識。2006年,北大就成立了前沿交叉研究院,推動理、工、醫的跨學科研究和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燕京學堂致力于人文和社科學術領域的交叉,以問題為導向,集中豐富的知識資源,深化關于中國問題的研究,并催生具有創造性的思想形態。

        燕京學堂也是北京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具體舉措。我們國家正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問題需要在歷史和現實、中國和世界的視野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另一方面,隨著中國迅速地融入世界,國際社會急切地希望進一步了解中國,并關注中國的態度和思想。燕京學堂項目的主題設計、師資隊伍和學生結構等,都包含著這樣的考慮。作為融教學、科研、智庫功能于一體的辦學機構,燕京學堂希望推出一批“立足中國、影響世界”的學術成果,推動樹立中國人文社科學術的主體性。吸引和培養一批“了解中國和世界”、進而“熱愛中國、貢獻世界”的優秀人才,使他們成為未來溝通中外的最直接橋梁,成為我國未來現代化建設的寶貴財富。

        把中國問題放在世界視野中觀察

        科技日報:北京大學現在提出“中國學”概念,顯然是區別于以前的“國學”“漢學”,當然和美國提出的以針對近現代中國問題研究的“中國學”完全不同,北大要打造什么樣的“中國學”,或者說“中國學”的現實意義在哪里?

        劉偉:關于“中國學”研究可以往前追溯到19世紀,當時在歐洲國家的大學里就有了一批職業中國研究專家,中國學在西方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此后,不同時期研究的范疇有變化,但顯然都是用西方思想、西方思維、西方視角、西方經驗出發來闡釋中國問題。就像葛兆光教授說的,海外中國學本質上是“外國學”,因其問題意識、研究思路乃至方法常常跟它本國的、當時的學術脈絡、政治背景、觀察立場密切相關。而薩義德的論斷更直接,他把所有東方學視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臨東方的一種方式”。我們現在提中國學,首先要堅持中國文化的主體性、中國問題的主體性、“中國學”學科的主體性。

        我們的設想是,立足當前,面向未來,我們要把中國學放在全球化語境中加以研究,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切實的貢獻。第一,從中華文明傳承和未來世界發展的角度闡釋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核心內涵,用國際化和學術化的語言傳播這些精粹,給世界展示一個既有燦爛的古文明,又青春煥發、生機勃勃的中國形象。第二,結合當今中國經濟與社會的現實問題,從自身的經驗、問題和語境出發,這不僅要從中國來研究中國,而且也應當從世界來研究中國,把中國問題放在世界視野中觀察,把世界問題納入中國理念中思考,使“中國學”注入嶄新的內容。兼具中國主體和世界眼光,這樣的“中國學”研究是增強我國國際文化競爭力的必要工作。

        構建一個開放性的教學科研體系

        科技日報:由北大創建“中國學”,它的優勢在哪里?

        劉偉:北大人文社科一百年,有些東西沒有一定時間的積累是做不了的。北大一貫提倡通識教育,致力于綜合、交叉人才的培養。沒有這樣的學術積淀,就難以創設“中國學”這樣具有重大意義的學科。因此,百年北大創建“中國學”在學科布局、師資資源、辦學理念上有其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優勢。

        科技日報:北京大學通過燕京學堂這一新的學院把“中國學”作為一個交叉學科領域提出并加以建設,并開設“中國學”碩士項目,在國內外還屬首創。對“中國學”碩士學位項目會怎么開展?

        劉偉:燕京學堂計劃從2015年秋季學期起,招收國內外各地區一流大學應屆本科畢業生100名進入燕京學堂攻讀“中國學”碩士項目,其中65%為國際學生、35%為國內學生。

        科技日報:燕京學堂的教師隊伍是怎么構成的?

        劉偉:燕京學堂將組建一支由北大現有相關院系教員聯合聘任、燕京學堂國際國內公開招聘、國際杰出訪問學者組成的跨學科師資隊伍。這支師資隊伍需要深諳傳統中國文化、洞悉當代中國現實,以跨學科的方法和國際化的視野,聚焦中國問題研究。所有教師都是采用雙聘制。北大同學都可以在這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中受益,開設的中英文兩套課程向全校開放。比如說,你原來申請到哈佛上學很難,但是現在國際頂尖的老師就在你的身邊,你可以彌補不能去海外名校學習的缺憾,這是多么好的一個學習機會。

        科技日報: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中,“中國學”學位項目將開設“哲學與宗教”“歷史與考古”“文學與文化”“經濟與管理”“法律與社會”“公共政策與國際關系”六個方向的課程體系供學生選修,這樣設置的主旨是什么?

        劉偉:我們鼓勵他們在這六個方向上進一步選擇進行深入學習和開展研究。我們的想法是恢復中國傳統人文學術融會貫通的傳統,這有助于打破人文學科領域內的學科界限,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其實,中國學的研究特點之一就是重視學科的融會貫通。除了要文、史、哲貫通,還要中西學術貫通。北大在這方面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比如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湯用彤先生,他一生就抱定“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為學宗旨,在歷史和哲學研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同時,燕京學堂還將創造各種機會幫助學生廣泛接觸中國社會,深度領悟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各個專業方向上建立學生實踐課程基地。

      編輯:白玲歌

      關鍵詞:中國學;中國文化

      說兩句

      相關閱讀

      北大中國學碩士學習期限由1年擬改為1到3年

      2014-07-26 07:10:38

      北大回應“燕京學堂”:靜園一草一木都不會動

      2014-07-14 10:00:55

      用“中國學”建構中國文化主體性

      2014-07-10 09:01:39

      參與討論

      我想說

      央廣網官方微信

      手機央廣網

      點擊排行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807188 新聞熱線:4008000088 E-mail:4008000088@cnr.cn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 0102002 京ICP備05065762號-1 京公網安備110102000554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介紹 | 央廣網介紹
      欧美日韩国产中文字幕韩国理论_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播放老_久久男女性高爱潮免费网站色欲_99re6在线观看国产精品
    2. <sub id="oo950"><tr id="oo950"></tr></sub>
    3. <u id="oo950"></u>

      1. <u id="oo950"></u>

        <track id="oo950"></track>
        亚洲成在人网站天堂日本 | 亚洲综合视频一区 | 亚洲中文字幕三区二区 | 亚洲免费片中文字幕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 | 久久国产香肠视频限制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