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田園吸引著不少心懷夢想的大學生回鄉創業,他們付出了奮斗的汗水,有成功的歡笑也有失敗的榮光。
中國青年報社創業周刊與KAB全國推廣辦公室近日聯合開展的大學生鄉村創業調查顯示,12.2%的受訪者的項目失敗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失敗的創業者中,71.4%的人坦言還會進行與三農相關的創業。
小團隊、低成本創業在大學生鄉村創業中比較普遍,優勢是起步快,但是由于門檻低,在競爭中面臨很大的挑戰。大二時,潘昌海和同學一起做水果電商,主要經營蘋果、獼猴桃、火龍果等,他發現“用戶不僅要求水果的味道有,也看重果子的品相”。一次收購中村民的好意讓他們吃了大虧。
當時他們接到一家企業的大單,貨發過去后卻接到投訴。查找原因才發現,村民把口味不錯但品相有些問題的果子當作添頭送給了他們,結果每個打包的果盒里都有一兩個品相不是很好的果子。
潘昌海說:“這是產品標準化的問題,但我們初創公司人手緊沒有派人在現場守著。”團隊成員當時都是學生,因為上課等原因,很多時候都不是每天到崗。項目大概經營了3年,到畢業季時,團隊成員各有各的去處,只能解散了,“團隊心思不齊,才是創業面臨最大的問題”。
調查中,在回答失敗原因時,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團隊問題(85.7%)、資金問題(71.4%)、不懂農業政策(57.1%)。接下來還有不懂鄉情(28.6%)、不懂農技(14.3%)等。
農業農村部發布的《2019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顯示,過去一年832個國家級貧困縣電商市場規模達867.6億元,阿里巴巴占比七成。2019年上半年,位于國家級和省級貧困縣的淘寶村也已超過800個。在這種電商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中,像潘昌海這樣的大學生電商創業生存比較艱難,面臨著大公司和個體戶的雙重沖擊,
“我們公司的主要盈利方式是產品銷售后的利潤分成。”潘昌海回憶,“很多大公司為了沖銷量直接搞9.9元包郵,這一下就我們擠出市場。有些農戶自己家開的電商,他們很多人都不把自己的人工、肥料、包裝等算作成本,直接用比批發價高一點的價格掛在網上。”
現在潘昌海放棄了電商業務,開始做下線實體水果茶店,目前已經有了百香果、葡萄等一系列飲品,學習大的連鎖茶飲店經營的方式,也在不斷學習市場營銷等專業知識。
專業化、職業化是大學生鄉村創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北京大學2012級學生魏永鑫,大學畢業在北京工作兩年后,選擇回到家鄉甘肅省定西縣養雞養羊,“抱著摸石頭過河的想法,感覺純綠色喂養出來的雞、羊更健康、更有營養,應該會有市場”。
剛開始,魏永鑫預計自己的投入不會很大,因為用的是自己家的地,家里的老人也可以幫上忙,一年投入也就幾萬元。他設想用五谷雜糧喂養的雞價值應該比較高,但后來才發現,因為雞的品種不行,賣不出好價錢,“比如山東的黑爪子雞,一只能賣兩三百元,而我養的雞最多只能賣150元”。后來,他考慮引進優質的品種,但養雞受到氣候、環境等各種因素影響,引進后發現自己也養不好。
魏永鑫遇到的最大問題是養殖專業化的問題,“大家都不了解到底該怎么去養雞、養羊,主要是靠老人的經驗,并沒有溫度、濕度、密度等專業技術達標指數”。項目進行了兩年多,一直入不敷出,只能宣告失敗。
據了解,農業農村部正在推進實施現代青年農場主培養計劃、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培訓計劃和農業產業精準扶貧培訓計劃,加大對新型職業農民創業創新能力的精準培訓力度。
畢業于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武小嚴,2015年創業做了一個青年果蔬公寓。
西安城郊有很多優質的果園、農園,武小嚴覺得在城市近郊發展觀光農業應該可以吸引一些游客。當時,正趕上新媒體快速發展,他便做了一個公眾號,用新媒體方式將當地優質果園、菜園推介出去。項目進展很順利,給園區帶來很多游客,合作社、農園都爭相跟他合作。
“當時還挺紅火的,很多領導來考察,地方也推薦我們參加各種比賽。”雖然項目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盈利情況仍然不樂觀。公眾號主要是由武小嚴一個人維護,占用時間比較多,后來希望招專人負責新媒體業務,但公司一時又拿不出工資來。
“我們主要通過組織游客觀光采摘團的方式,這種盈利方式變動性比較大。”武小嚴總結教訓時表示,當時盈利方式沒有打磨好,“比如項目其實可以跟園區達成合作從中抽成,或者跟種植戶合作用包年等會員方式提供服務”。
鄉村創業項目既與項目團隊自身的資源、能力息息相關,也和政府部門的支持密不可分。廈門理工學院畢業生吳宏偉2016年在大學里創業時,正趕上電影《大魚海棠》火爆,帶火了福建漳州南靖縣梅林村,他和團隊調研后發現,那里不僅有特點鮮明的土樓建筑,還有梅花餅、梅花糕、梅花酒等特色美食。
團隊準備開展農村旅游項目,當地老百姓也很歡迎,團隊還帶著這個項目參加了互聯網+創業大賽的紅色賽道。但項目的推進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在準備跟地方簽協議的時候,當地領導提出要和學校的相關領導見面溝通,“溝通中出了問題,一來二去就拖黃了”。
吳宏偉目前在做職業教育項目,“農村現在人才少,對新手段認知不夠”。他還是懷揣鄉村創業的夢想,如果之后再做旅游類項目,他設想先通過網紅主播帶貨,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聚集人氣,“對農民進行相關培訓,也要給他們帶來新的觀念和思維方式”。
(參與采訪:王駿揚 許革 王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