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沈陽1月30日消息 春節,是中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回家則是春節最深情的主題。就在這個春節前夕,遼寧沈陽桃仙國際機場迎來了30個從甘肅省大山深處“回家”的孩子。

這些孩子,來自遙遠的甘肅省文縣,許多是藏族兒童。他們清晨從山里出發,經過十幾個小時的顛簸,終于在深夜抵達沈陽。一直在機場翹首以盼的沈陽的叔叔阿姨們,提前準備了厚厚的棉衣棉鞋,用熱情的笑臉和溫暖的懷抱迎接他們“回家”。而這遙遠的奔赴,源于2024年末的一封邀請函。

“再遠再難,也要教孩子們唱歌!”

距離沈陽廣播電視臺的春晚錄制還有20天,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的團長浴輝收到了導演組的邀請函——邀請甘肅省文縣東壩童聲合唱團參加沈陽春晚的錄制。

作為東壩童聲合唱團的發起人,2021年7月,浴輝跟隨中國記協走訪文縣,在捐獻文體用品時,第一次見到了這些山里的孩子們。孩子們為客人唱了一首《紅星歌》,浴輝被驚呆了,雖然沒經過專業訓練,但孩子們天籟般的聲音還是深深打動了她。浴輝萌生了一個想法——幫孩子們成立一個合唱團,教孩子們唱歌。

位于陜、甘、川三省交界處的文縣,距離沈陽2400公里,自古山高路遠,交通不便。教,談何容易?可浴輝堅定:“再遠再難,也要教!”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幾個月后,由遼寧省記協和沈陽日報社幫扶組建的東壩童聲合唱團正式成立。從沈陽到文縣,浴輝和同事凌晨5點就要出門,先乘飛機,再換高鐵,后坐汽車,途經陜西西安、四川廣元,還要走3個多小時的盤山路,每次趕到學校都是晚上六點多鐘,但合唱團的孩子們總是耐心等待著。對于他們來說,這是每個月最期待的一天。

這一次,浴輝帶來了導演組的邀請函。為了呈現最好的節目效果,合唱團的老師帶著孩子們開始了緊張的排練。從吐氣發聲到分聲部合唱,從形體練習到動作表演,老師們教得細致入微,孩子們練得一絲不茍。

文縣城關第三小學,是一所四面環山交通不便的山區小學,許多孩子是留守兒童。合唱團成立后,團員們見到浴輝和沈陽老師們的次數比爸爸媽媽還多,漸漸地,孩子們開始稱呼浴輝為“浴媽媽”。“走到校門口的時候,我們就在上面站著,說浴媽媽再見。然后浴媽媽就立刻回頭,感覺特別激動也特別驚訝。”城關第三小學學生班琴說道。

這一聲“浴媽媽”,讓浴輝熱淚盈眶:“很多人也和我說,在網上給他們上課不就行了嗎?我說互聯網上教音樂的老師很多,但這些孩子需要的是陪伴,需要的是面對面,需要的是你的愛。”

“我的眼睛裝下了世界,卻裝不進一滴眼淚!”

童年最好的禮物是什么?是一只漂亮的書包?一個心儀的玩具?還是一件漂亮的新衣服?對于城關第三小學的孩子們來說,最好的禮物,莫過于一條走出大山的希望之路。

第一次給這些性格內向的孩子上課時的情形,浴輝記憶猶新:“有的孩子低著頭,有的孩子就是咬手指頭,說明他們沒有信心。當時,班琴剛上四年級,就在一個角落里,不吱聲,一下就讓我關注這個孩子了,我邀請她到第一排來,孩子的眼睛馬上就亮了,也笑了。”

班琴的家,在離縣城30多公里的麥貢山頂上,屬于鐵樓藏族鄉,全村都是白馬藏族。寨子里的孩子“會說話就會唱歌”,但上學后的班琴說話遠遠沒有唱歌流暢。“一二年級的時候特別害羞,也不敢說話。因為她是一個藏族孩子,剛開始的時候聽課也比較吃力,普通話都聽不懂。老師經常給她補課,然后慢慢進步,到去年的時候她都能考到90多分了。”班琴的班主任師卉覺得,合唱團就像一扇窗,每一個孩子都在努力地登攀,期望翻過那扇窗,到外面更大的世界。

“腳下的車前草,路邊的野菊花,眼前一條上山的路,通往夢的天涯……”這首《大山里的孩子》,是專門為文縣的孩子們創作的歌曲,也是他們最喜歡演唱的一首歌。唱著這首歌,他們第一次走出了大山。

2023年的2月21日,東壩童聲合唱團登上了甘肅電視臺的舞臺。2023年7月,在中國記協的幫助下,孩子們第一次來到了從小只在電視中看過的首都,站在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舞臺上。到達北京的第一站,就是去天安門廣場觀看升旗儀式。“那一天下著大雨,但是當國歌響起來那一瞬間,同學們都敬起了隊禮,看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那種眼神充滿了敬仰和熱愛。”城關第三小學副校長袁雙桃告訴記者。

浴輝特別喜歡班琴,她現在的微信頭像,就是和班琴在班琴家里的合影。2023年7月,班琴受邀作為孩子們的代表加入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到維也納參加了世界和平合唱節,她和小伙伴一起舉起了第十二屆世界和平合唱節的金杯。站在金色大廳的舞臺上,應觀眾的要求,她又一次唱起了《大山里的孩子》。

“我的眼睛很大,浴媽媽帶著我,我的眼睛里裝下了蘭州、北京,這次又要裝下我聽都沒有聽過的維也納。我的眼睛又很小,當我要表示感激和感謝的時候,連一滴眼淚都裝不下。”班琴說道。

“沈陽,我們來了!”

文縣盛產花椒,于是,這些合唱團的孩子們被親切地稱呼為“小花椒”。這次來沈陽,不少“小花椒”還是第一次出遠門。

去年春節前,浴輝和沈陽市婦聯,第一次邀請孩子們來到沈陽做客,今年是第二次。為了迎接他們的到來,沈陽的叔叔阿姨們早早就開始籌備孩子們到沈陽后的衣食住行。“我覺得上一次他們是來沈陽,這一次是回沈陽。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們能感受到,祖國處處都有親人在關愛著他們的成長。”早早等候在機場的遼寧省記協副主席兼秘書長馬為激動地說。

這次“回家”,“小花椒”們也帶來了自己2025年的第一個心愿,那就是在沈陽廣播電視臺春晚的舞臺上,為曾幫助和溫暖過他們的叔叔阿姨們,送上自己的歌聲與祝福。

而在數千公里外的這個“家”,“小花椒”們也感受到了無限的熱情和溫暖。在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在中國工業博物館,他們被一城的愛寵著。“有這么多朋友陪伴著我,沈陽人非常熱情。我感到非常快樂。”城關第三小學學生劉博涵說道。

在沈陽工作的合唱團的老師們,雖然不常與孩子見面,但孩子們的進步和成長,他們都看在眼里。“明媚”便是沈陽日報童聲合唱團副團長劉野最真摯的感受:“只有給孩子們更多的陪伴和關注,他才會成為更明媚、更美好的自己。”

去年春節前,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著名詞作家、抗美援朝老戰士,91歲的鄔大為一身戎裝,指揮孩子們一起高唱他創作的《紅星歌》:“紅星閃閃放光彩,紅星燦燦暖胸懷……”這一幕,讓在場的馬為和浴輝眼淚奪眶而出。那是孩子們唱給他們的第一首歌。

再“回家”,“小花椒”們帶著一首《沈陽啊,我的故鄉》,登臺獻唱。

“有朝一日我重返沈陽,回到我久別的故鄉,我和那親人歡聚一堂,共度那美好的時光……”

在“故鄉”,有“浴媽媽”,還有無數的愛與光。“很多人問我,為什么能堅持到現在,我說不去的理由有千萬條,去的理由只有一條,就是看著孩子們成才,閃閃發光的樣子。”浴輝說道。(總臺記者 劉華棟 晁向榮 姜繼媛 金光宇 遲波)

編輯:莊濱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