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9月10日消息(記者梁爽)京津冀地區是全國人口老齡化的重點區域,自2009年人口規模突破1億人以來,人口增長速度穩定在1.5%。同時,京津冀地區作為我國重要經濟圈,還肩負著提升中國經濟世界競爭力的重要責任。
“經濟發展中,保障各地勞動年齡人口的數量和占比成為確保經濟活力的重要因素,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可為未來三地勞動力自由流動做到保障。”據近日在京發布的《北京養老產業藍皮書·北京居家養老發展報告(2018)》(以下簡稱藍皮書)指出,養老服務是養老保障的一種,而穩定的養老保障是勞動力自由流動的基礎。
北京2030年老年人口將超500萬
目前,北京市的東城區、西城區等老城區的非勞動人口占比持續升高,而且增長趨勢明顯。究其根源,藍皮書指出,不可媲美的養老政策和養老服務成為勞動力流向北京的重要原因。
藍皮書認為,一方面是北京優異的養老服務、醫療衛生服務、文化生活以及教育服務等資源;另一方面是當前京津冀的養老保障、醫療保障甚至是養老服務補貼等資源都是不能跨區域流動的,換句話說就是在京津貢獻了自己的勞動力,即使想去更適宜的地方養老,因為無法帶走自己的各種保障,因此也只能選擇留在京津。
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地“打通”養老服務不可忽視。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京津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不得不統籌考慮的一個重要問題。藍皮書數據顯示,截止2016年底,北京市60歲及以上常住人口達到348.4萬,戶籍老年人口329.2萬,占總戶籍人口的24.1%,遠超于國際標準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
根據北京市老齡辦有關推測,2020年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將超過400萬,占總常駐人口的20%左右;2030年北京市常住老年人口將超過500萬,占總常住人口的30%左右,屆時北京將邁入重度老齡化社會。
不僅北京,天津和河北省人口老齡化也將急劇加深。其中京津人口老齡的高齡化和失能化趨勢明顯,數據顯示,2015年,北京市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占老年人口的14.27%,天津市也達到11.13%,高齡化和失能化趨勢的加劇,對京津兩地的年老長期照護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河北省農村老年人口的養老困難也日益突出。中國養老的難點在農村,河北省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其養老問題非常突出。與京津相比,河北省的戶籍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60%。
京津冀地區人口老齡化特征和養老壓力各有不同,目前三地并未實現優勢互補,未來將會影響京津冀地區經濟增長活力。
跨省養老 異地就醫結算打破行政障礙
藍皮書指出,實現京津冀三地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則益處頗多。一則可以為京津老人提供更優質的養老服務資源,提高生活質量;二則可以實現疏解北京非經濟活動人口,保持京津冀核心區的經濟活力;三則可以促進河北省的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提升河北省的養老服務發展水平,而且為其他區域的養老服務協調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隨著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的打通和推進,很多北京老人到河北、天津養老,看病成為了“跨省養老”的老人們最為關心的問題。藍皮書中提到,截止2017年6月,京津冀共有66家醫院開通基本醫療保險跨省異地就醫住院醫療費用直接結算。同時,北京市逐漸擴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范圍,將直接結算備案人員的范圍從異地安置退休人員擴大到異地長期居住人員、常駐異地工作人員和異地轉診人員;接入異地就醫直接結算的醫院也將盡快拓展至北京市內所有三級定點醫院。
京津冀地區利用統一信息平臺,實現三地異地就醫的及時、統一、有效保障,給京津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打破行政區劃的障礙提供了啟示。對于未來三地養老服務的開展,藍皮書指出,推進京津冀地區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僅靠行政力量無法實現,具體到項目落實,還需要尊重市場優化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