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青少年健康情況。(央廣網記者 孫冰潔 攝)
央廣網北京7月26日消息(記者孫冰潔)青少年視力問題一直是家長和社會關注的焦點。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發布的《中國義務教育質量監測報告》顯示,2018年全國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為53.6%,其中6歲兒童近視率為14.5%,小學生近視率為36.0%。青少年的整體視力情況不容樂觀。
國務院近日印發的《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實施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而近視防控目標被視為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中最集中、最敏感的一個。
如何才能有效防控近視?在健康中國行動推進委員會辦公室26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認為,首要的是增加中小學生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時間;與此同時,還要減輕不必要的課業負擔;此外,還要做好保障,包括改善照明條件、堅持眼保健操制度、掌握科學用眼的知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等!斑@三個方面都能做到了,近視問題就會得到遏制,中小學健康促進行動就會取得明顯進展!蓖醯欠逭f。
在眼科專家、溫州醫科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呂帆看來,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既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工作,又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自八部門頒布《綜合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實施方案》以來,近視防控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呂帆表示,通過政府、學校、家庭、醫療機構和學生五方協同,讓盡可能多的人了解、關注孩子的近視問題,教育教學相關措施層層傳遞。比如,改善教室采光照明,把熒光燈換成LED燈,改進亮度、降低頻閃、提高光譜的連續性;把課桌椅換成可調式,根據兒童發育特點調整課桌椅高低,都是非常好的防控措施,不少學校都已部署并付之于行動。
在各地政府強有力的支持下,教育系統和醫療機構協同,在各地通過抽查或普查方式對中小學開展近視檢測,基本掌握了兒童青少年近視發生的“本底數據”。本底數據非常重要,是監控未來近視狀態走向的“基礎線”,是評價防控工作是否有效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近視發生發展規律的重要科學指標。
關于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呂帆建議要做到“一增一減”,即減少學業負擔、增加戶外活動,閱讀書寫時能真正做到“一尺一拳一寸”。根據現有的近視研究資料,閱讀寫字姿勢與近視發生發展有很大關聯,良好的姿勢應該從小孩子開始抓起,家長和老師在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中要共同承擔培養責任。
此外,家長還要做好“監護者”的角色。有效監控孩子合理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和強度。“智能手機等電子產品本身是好東西,正是因為它的豐富性和生動有趣性,更容易讓孩子們沉浸其中。”呂帆說。
同時,她還提到,學校和醫院等專業機構要真正做好科普和研究工作。作為學校和醫院等專業機構的人員,科普是推進這項工作的重要渠道,要努力把眼健康和近視科學研究,以深入淺出和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家長和孩子欣然接受,并將科學的眼健康和近視防控理念付諸近視防控行動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