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1月16日消息(記者堯遙)“要充分發掘精準扶貧的各方潛能,發現真正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能吃苦、會操作農事、想脫貧致富’的扶貧主體——農業勞動力。”湖南省政協委員、長沙市政協副主席、民進長沙市委主委、長沙市體育局局長李平關注三農發展多年,在湖南省政協十一屆五次會議上,她提議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勞務服務經營主體,來助力精準扶貧與農業現代化。
李平表示,目前湖南已進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克難的深水區和關鍵時期,有些扶貧點的勞動力通過各種教育培訓,提升了技能、素質和觀念,但由于局限于貧困地區農業產業發展不足、單個勞動力組織能力不強、自身創業資金與市場風險等劣勢,這些分散的、自發的、缺乏組織的個體勞動力仍然讓人感到無用武之地。有些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甚至出現了“等、靠、要”、“當然、應該”的個別極端現象。
與貧困地區勞動力找不到“出路”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省會城市和地州市周邊農業產業發達地區,卻存在農業勞動力用工緊張,特別是具有現代農業專業技術操作技能的職業農民勞動力嚴重缺乏的問題。“這從勞動力生產者的方面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產業化的升級和發展,形成貧苦地區勞動力‘過剩’與發達農業產區勞動力‘緊缺’的嚴重供需矛盾。”李平坦言。
針對出現的情況和問題,李平建議由湖南省扶貧辦牽頭,組建獨立的第三方綜合調研團隊,專門立項調研前期精準扶貧工作所采取的措施、運行投入的資金經費、建設的基礎設施類型、取得的效果成果、存在的主要困難問題和不足。在武夷山片區等省級對口精準扶貧駐點地區,立項試點培育10家左右產業特色鮮明的新型職業農民勞務服務經營主體,重點從農業設施機械配置、職業農民勞動力技能培訓、農業產業龍頭企業農事全程管理與專業勞務承包等方面給予幫扶與指導,總結精準扶貧的各種有效模式。
此外,采用“走出去”的方式,結合企業需求,在湖南全省范圍內優選10家左右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結對簽訂實地培訓和專業勞動服務協議,并給予配套產業扶持政策支持。還可利用高校與研究院所人才優勢,優選10個左右科技特派員團隊,科技助力對口項目,并通過人才中心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勞務服務經營主體與湖南全省農業產業企業之間雙方需求信息平臺,真正實現新型職業農民勞務服務經營主體的“供”與農業產業企業的“需”之間無縫互贏對接。“這樣一來,貧困地區農業勞動力才能真正成為精準脫貧致富的生力軍。”李平說,“同時也能緩解農業產業發達地區勞動力嚴重缺乏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