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1月23日消息(記者鄧文輝)今天(23日)上午,記者從湖南省人民政府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2016年12月28日,科學技術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批準依托湖南師范大學建設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2017年1月16日,《科技部湖南省人民政府關于批準建設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通知》(國科發基[2016]427號)印發。據介紹,實驗室建成后,將成為我國從事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平臺,不僅將積極促進我國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還將助推湖南千億漁業目標的實現。
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湖南省政府和科技部共建的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湖南省省屬高校第一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獲批建設,對推動湖南省國家級創新平臺基地建設和原始創新,加快實施創新引領開放崛起戰略和科教強省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湖南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具有廣闊的淡水資源和豐富的淡水魚類資源。漁業是湖南經濟發展的重要產業之一,湖南是漁業大省,但不是漁業強省,淡水漁業發展潛力巨大。實驗室建成后,將成為我國從事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研究的重要平臺,不僅將積極促進我國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還將助推湖南千億漁業目標的實現。
該實驗室由中國工程院劉筠院士于1953年創立,一直以來從事淡水魚類等水生經濟動物的發育生物學基礎研究和應用開發研究。上世紀80年代初以來,實驗室致力于魚類遠緣雜交研究,長期研究證明魚類遠緣雜交可以形成多種可育品系,打破了“種間雜交難以形成可育品系”的傳統觀念……2016年12月28日,獲批省部共建淡水魚類發育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依托單位為湖南師范大學,主管部門為湖南省科技廳,建設運行期5年。
湖南省科技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賀修銘賀修銘表示,在今后的建設期內,實驗室將強化我國淡水漁業領域的自主創新研究,緊密圍繞魚類遠緣雜交等技術形成可育品系的遺傳、繁殖機制這一關鍵科學問題,聚焦魚類生殖發育及遺傳育種、魚類重要生物學性狀形成機制以及魚類健康養殖三個方向開展研究。研制一批優良魚類品種,建立名貴經濟魚類種質資源保護庫并對其擴群利用,構建優質魚類健康養殖模式,促進科研成果的進一步推廣,推動實現湖南千億漁業產值目標。
重點實驗室的獲批對我國的淡水漁業發展有何推動作用,給老百姓能具體帶來什么樣的好處?湖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李民表示,淡水魚類的特點是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人類面臨著魚類捕撈量下降、種質資源逐漸減少的問題,我們期望通過該實驗室的建設,強化我國淡水漁業領域的自主創新研究,促進湖南乃至全國現代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致力于湖南從水產大省到水產強省建設。該實驗室的發展將使淡水魚類種質資源越來越優,走上老百姓餐桌的魚類品種也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