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廈門1月31日消息(記者陳庚 通訊員沈軍)據廈門海滄檢驗檢疫局統計,2016年廈門口岸共從印度尼西亞進口褐煤73批、314.52萬噸、貨值11474.44萬美元,分別占進口煤炭總數的54.89%、55.18%、45.25%,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六部委《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有關環保指標的要求,但是其中部分項目指標因不符合合同約定而被判定為不合格。
據統計,上述進口褐煤中經檢驗不符合合同約定的有23批,占全部不符合合同約定批次的46.0%。其中水分、硫分和發熱量指數等不合格情況比較突出。
據介紹,硫分是煤炭中的有害元素,含硫焦炭用于煉鐵時會使鐵產生熱脆性,嚴重影響生鐵質量;而燃燒時生成的二氧化硫還會腐蝕設備,污染空氣,以及危害人體健康。水分和發熱量也是煤炭的重要指標,水分直接影響煤炭的熱值,會造成發熱量減小,直接影響煤炭的計價結算。
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隨著煤炭需求迅速增長和市場價格不斷走高,印尼的煤炭產量和出口量逐年增加,但整個市場魚龍混雜、良莠不齊,近年來出口到我國的煤炭的檢驗質量事故不斷。這與印尼煤炭生產質量不穩定、運輸環節缺乏監管、檢測技術水平有限等不無關系。
檢驗檢疫部門提醒有關進口商,謹慎選擇供應商,嚴格品質把關,訂好交貨、付款等條款,有效規避商務風險。有業內人士建議,近年來廣東、福建等地的一些進口商與印尼當地人員聯合開發煤炭資源,派員長駐礦區,實現開采、運輸和銷售一條龍的商業模式,最大限度地消除中間風險,這種模式值得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