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3月3日消息(記者傅蕾 通訊員周瑾容 梁輝)“同學,同學,聽得到嗎?”3月2日晚,湖南師范大學公共選修課《第一目擊者現場急救》在該校至善樓110教室開課。來自湖南省人民醫院“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急救團隊的專家為該校110名非醫學專業學生講授理論知識,并現場教授急救技能。這是校院合作,為提高學生在遇到突發意外傷害和急危重疾病發生時的自救互救能力,降低學生群體的非正常死亡率、減少傷殘率的有益創舉。
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1.6萬名中小學生和3000名大學生非正常死亡,也就是說平均每天就有40 多名學生死于食物中毒、溺水、交通意外等安全事故。在發達國家,急救能力的培訓非常普及,法國的急救培訓普及率為其總人口的40%;德國高達80%;在美國,僅接受過心肺復蘇技術培訓的人數就相當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我國的現狀是,據中國紅十字會的統計,截至2016年,全國培訓合格的救護員約3000萬名,尚不足全國總人口的3%。
同樣,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急救知識教育缺位,大學生接受急救培訓的只有15.8%,且大多數為醫學類學生。缺乏急救意識及快速有效的現場救護能力,當學生們面對意外災害發生時往往驚慌失措、束手無策,錯過事發后的黃金搶救時機,而失去鮮活靚麗的生命,或留下伴隨終生的傷殘。
教育部正在修訂的《普通高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已將心肺復蘇、創傷救護等院前急救技能作為大學生健康教育重要內容納入其中。在非醫學專業的普通高校開設急救課程,普及急救知識,培訓急救技能,提高學生在遇到突發意外傷害和急危重疾病發生時的自救互救能力,提高“第一目擊者”的現場救護能力,降低學生群體的非正常死亡率、減少傷殘率、提高生命存活率十分必要。對構建平安校園,建設健康中國具有重要意義,也符合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的要求。
然而,目前湖南絕大部分普通高校都沒有為非醫學專業學生開設現場急救相關課程。此次,湖南師范大學聯合湖南省人民醫院(湖南師范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在省內高校率先開設現場急救公共課程《第一目擊者現場急救》,為我省作出了良好的示范。
在3月2日晚的開課儀式上,全國知名急救專家、湖南師范大學校長助理、湖南省人民醫院院長、湖南省急救醫學研究所所長祝益民教授帶領由天心閣、馬王堆兩院區急診醫學科、急救研究所、應急醫學部、120急救中心醫務人員組成的授課團隊為同學們授課。湖南師范大學副校長黎大志及教務處、醫學院、臨床醫學院有關領導出席開課儀式。祝益民院長介紹了由他倡導主持的醫院“現場救護——第一目擊者行動”急救科普活動的初衷和在國內產生的較大影響。近年,醫院共計開展80余場急救培訓,上萬人通過活動有了初步的急救意識,掌握了心肺復蘇和創傷救護基本技能。
理論課后,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急診醫學研究室主任韓小彤教授講授心肺復蘇的作用和要點。急診科醫生在人體模型上示范心肺復蘇操作步驟,學生代表上臺進行心肺復蘇操作演練。
此次在師大開設《第一目擊者現場急救》公共選修課,目的在于系統、規范地培訓大學生的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使大學生在成長為所學專業優秀人才的同時,也成為現場救護的出色“第一目擊者”!兜谝荒繐粽攥F場急救》開課通知一經發布,全校同學踴躍報名,由于場地等原因,首批僅招錄110人。經過32個課時的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考核合格后可獲2學分,并可獲得湖南省急救醫學研究所頒發的急救證書。據悉,作為湖南師范大學課程交流單位,湖南大學也有意開設這一課程。
“天有不測風云,誰也不知道自己哪天就會遇到突發情況”,歷史文化學院大二女生孫麗婉回憶,在兩年前的高中畢業聚餐時,同桌一位男生突然栽倒在餐桌上,臉色發紫,情況十分危急。大家懷疑該同學應該是被食物嗆入呼吸道,立即打電話向一位從事醫務工作的同學家長求救,然后根據這名家長的指示采取急救措施,最終幫助男生成功脫險。“從這件事情感受到急救技能的重要性,所以特意選了這門課!睂O麗婉表示,希望通過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的學習,使自己具備一定的現場急救能力,遇到突發情況時不僅有救人的熱情,還有救人的本事,真正做到自救、他救、互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