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貴陽4月15日消息(記者王珩 貴州臺記者劉燕 李想)近年來,圍繞生態茶產業、生態畜牧業、水果蔬菜等特色優勢產業,一批新型農民正在借助家庭農場“破繭成蝶”,成為真正的現代農民、職業農民,讓“家庭農場”這個舶來品在貴州闖出了一條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初春時節,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爬上海拔900米的沿河縣曉景鄉的一座山頭,漫山遍野的李子花競相綻放,將整片山裝點成銀白色的世界,而這里就是村民田世潤占地60多畝的家庭農場所在地。
說起自己開辦的家庭農場,田世潤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那年外出打工的田世潤回家探親,看著村子里因為青壯年外出打工而遍地荒廢的土地,田世潤心里很不是滋味,祖祖輩輩在地里掙糧吃的經歷讓他對土地有著深沉的感情,“我在想為什么我們家鄉這么窮?我們能不能夠回去自己創業?”
2013年,中央1號文件首次出現“家庭農場”這一概念。隨后,銅仁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關于扶持培育家庭農場的意見》,并下發了相關配套通知,進一步明確了家庭農場是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也就是在這一年,已經年逾六十的田世潤承包了60多畝地,將自己的所有身家都投入到空心李子樹的種植,并把自己定位為“農場主”,開始發展家庭農場,“因為生在我們這種地方,就是靠山吃山、靠地吃地,我就轉來承包這些土地,又來搞種植。這個是投入這么多進去,以后敗下去怎么辦?但后來我這個人就有個犟勁,既然做了,我就必須要把它做好。”
李子樹3年掛果、5年以上才能豐產,這讓和他一起經營農場的妻子侯榮秀有些坐不住了,“就是沒有收入呀,這么多年都沒有點收入,所以我就反對他。我是就是說今年他再還做不成功,我就不給他做了。”
今年,是田世潤開辦家庭農場的第五年,也是空心李進入豐產的第一年。田世潤算了一筆賬,按照保守估算,進入豐產期后,農場里的每畝地可產空心李1000斤,市場價在8到10元,那他的家庭農場收益就能達到60萬元以上,“這個工呢看起來很辛苦,但是事實上,像我們現在去年紀了,做起來就還覺得有點快活。”
像田世潤一樣大力承包撂荒土地,以自家勞動力為主,經營家庭農場的人在銅仁市不在少數,很多經營者不僅自己走上了家庭農場經營之路,還帶動起了周邊群眾共同致富。
在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松桃縣的太平營鄉白果村,提起楊華,老老少少都豎起大拇指,叫她 “如阿雅”,漢語譯為“好大姐”,而這個苗語正是楊華所創辦的貴州省松桃如阿雅觀光農業產業開發有限公司名字的由來,“我之前是教數學的,開始沒想過這個東西。當時嘛,也就是因為有了這個政策優惠嘛,就想出來干一干……”
2013年,聽聞當地對家庭農場實施財政、工商稅收、金融保險、項目、用地用電等方面進行補貼和減免扶持政策后,一直在教育界工作的楊華腳一邁,跨界到了自己從未涉足過的農業界,“那些年輕一點的人都出去打工去了,年老的在家里面帶點孩子,都是那種多余的勞動力嘛,然后這里地就是荒著的。”
初生牛犢不怕虎,楊華辭了職,大手筆的流轉了50畝地種植葡萄,開始發展家庭農場。然而,當年沒有技術的她失敗了,虧損上百萬,“人家當果農都發財了,為什么我就失敗了?我還是沒技術。然后我就去考察品種,全國去走。”
經過多番對比,楊華追加投入,開始種植葡萄和柚子,并且聘請相關農技人員做技術指導。一年后,楊華的50畝葡萄地豐收了,這一年,她收入50萬元。2015年,楊華在白果村流轉土地種植的280畝柚子也豐收了,漫山遍野的蜜柚掛滿枝頭,果香四溢,口感很好,深受市場青睞,加上葡萄,楊華收入近千萬。也就是在這一年,在楊華家庭農場的輻射帶動下,周邊村寨的300多戶農戶開始種植柚子。去年11月,楊華還注冊了“如阿雅蜜柚”品牌,通過松桃電子商務平臺,不到一個月時間,近400畝的柚子就被銷得一干二凈,成為當地農產品走俏全國的成功典范。
如今,楊華在自己的家庭農場里大力發展苗圃基地,還準備建設親子樂園,讓松桃縣城周邊的市民有得吃、有得玩,還能帶動當地群眾脫貧致富。楊華說,對于自己當初發展家庭農場的決定,不后悔,“我感覺家庭農場是最符合的,其實就是帶動一方,家家戶戶都富起來了嘛,他們好了也是我的財富呀。”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農業結構不斷調整優化,銅仁市涌現出了一大批從事茶葉、蔬菜瓜果、畜禽養殖等規模經營的種養殖大戶,并初具家庭農場規模。截止目前,銅仁市已認定了四批市級家庭農場總數共640家。“十三五”時期,銅仁市計劃培育家庭農場1800家,其中省級以上星級家庭農場達到100個以上。銅仁市農委總經濟師肖紅權:“發展家庭農場,有利于開展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有利于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培育新型職業農民,大幅度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農產品保供能力。”
“因為我60多歲了,我現在能夠把這一片管理的出來,能夠走上正軌……”抬頭望著自己的一片山林,映入眼簾的一片片雪白李子樹就是村民田世潤的希望。想起自己的兩個兒子可以參與其中,田世潤滿懷欣慰的笑了。他說,他的家庭農場就是他留給孩子們最大的財富,“我是起初創業的時候比較困難,5年以后就扳本。扳回來就遠遠不止賺你那點錢,自家就輕輕松松的了。所以我想把這里培養全部成林以后,才交給仔仔些咯嘛,叫他們來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