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重慶9月12日消息(記者劉湛 通訊員侯祥 付道運)在重慶市江津區蔡家鎮福德村,有一座面積達6000畝的大山。山上,樹木蔥蘢,青青的林間草地上,野兔在奔跑,三三兩兩的山雞、斑鳩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地上覓食,水桶般粗大的杉樹、柏樹上,松鼠在跳躍、嬉戲……到處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這就是蔡家鎮人大代表、護林員段之友辛勤守護42年,從未發生過森林火災的茶溪溝大山。
子承父業:18歲當起護林員
“這棵樹已經栽了12年了,它的胸徑有25公分,可以做房梁了。”談起山里的一草一木,段之友如數家珍。“我在這山上42年了,閉著眼睛都能摸出每棵樹的樹齡。”回憶起自己上山的那一年,段之友情不自禁地撫摸著身邊一株株杉樹、柏樹、松樹……
段之友的父親是個老護林員,一直想讓他子承父業。“小時候,父親很高大,很多時間都是在山上巡山。他問我愿不愿意跟著他一起上山,我就答應了。”段之友說,父親對守林、護林的堅持,點燃了他對森林的熱愛。18歲初中畢業后,他就再沒有上學,跟著父親上山當起護林員,這一待就是42年。
“我最見不得的就是荒地、空地,看著心疼。”作為一名護林員,段之友除了森林防火,確保不發生森林火災,還有一項重要工作——植樹造林。
那時的茶溪溝山林,都是邊伐邊種。砍樹容易植樹難。“撿石頭、挖坑、澆水……一天下來,常常累得直不起腰。”除了林場植樹,段之友還動員因外出打工把土地撂荒的村民,在撂荒地里種上經濟林。就這樣,茶溪溝一帶的4000畝青山,慢慢變成了如今的6000畝。
每天步行30公里巡山
段之友盡心盡責守護山林的精神,得到了當地村民的普遍贊譽。2006年,在蔡家鎮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上,選民們一致推選他當上了鎮人大代表。
作為一名人大代表,段之友護林的責任心更強了,他時時牢記人大代表的職責,每天天剛亮,就帶著自己的“三件套”——喇叭、砍刀、挎包出門巡查6000畝山林,用喇叭大聲宣傳森林相關法律法規及防火知識,隨時提醒村民不要野外用火。遇到林間小道被雜草覆蓋,就用砍刀開路。如山林起火,就趕緊用砍刀砍開火路,防止火源蔓延。餓了,啃一塊挎包里攜帶的干糧;渴了,喝一口包里的礦泉水。直到天黑了,才打著手電筒回家。每天步行不少于30公里,42年算下來,他的步行公里數幾乎可繞地球10圈。
護山巡山,免不了摔跤受傷。有一次,段之友在山里巡山時,腳踩在一塊松動的巖石上,不幸摔傷,右腳腳踝至膝蓋下腫得連鞋都穿不上。村衛生室醫生邱東秀得知他巡山受傷,上門為他輸了4天液,只收藥錢不收手續費。4天后,護林心切的段之友見病情有所緩解,不顧醫生的勸說,又一瘸一拐地走進了山林。“連晴高溫,我得親自去看看才放心。”就這樣,段之友的腿和腳又走出了問題,斷斷續續治療了一個多月,才慢慢痊愈。
6000畝青山42年零火災
“管好用火,護住青山”“天熱草木干,嚴防火燒山”“森林是我家,防火靠大家”“敢叫青山變金山”“金山銀山就是綠水青山”……時下,這些走紅的“生態語”每天都在段之友隨身斜跨的喇叭上循環播放。村民們笑言,喇叭里播放的“名句”,村子里上到80歲的老人,下到8歲的小孩,都背得滾瓜爛熟。
“一個人護林的力量有限,如果每個人都參與到護林中來,豈不是力大無邊了?”為此,段之友想了一系列辦法,提高村民們的防火意識。
每次召開院壩會,段之友都會插播“防火小故事”,以生動的案例警示村民;他深入農家院壩發放防火宣傳資料,把自己的電話號碼留給家家戶戶,一有火情村民可第一時間打電話通知他;實施“見煙就查”專項行動,林區重點區域、重點地段每天上午下午分別進行巡查。
在鄰里鄉親看來,段之友是個“不顧家的人”。做護林員,一年的報酬不過幾千元。每年火災高發季節,段之友都會把媳婦帶上,兩人兩班倒晝夜守山護林。“自己累不說,還要叫上家人一起累。”“又累有沒錢,圖個啥?”
面對部分村民的不理解,段之友的妻子倒是習慣了。“平時他每天只回家2次,趕著吃午餐和晚飯。每到防火期,他幾乎不回家,生怕有任何差錯。” 她說。段之友把這片林子當做了生命的全部,當做了家,她理解段之友的執著。
從1975年至今,段之友在茶溪溝的茫茫林海、千溝萬壑間,默默守護著這片6000畝的林場,實現42年零火災。他說,只要組織相信他,當一輩子護林員,就是最大的功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