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長沙12月20日消息(記者鄧文輝 通訊員李拜天 周科際 楊丁香)根據國務院扶貧辦、教育部部署,中南大學2012年正式啟動定點扶貧江華工作, 重點負責大圩鎮長山村的脫貧任務。多年來,中南大學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教育部關于扶貧工作的有關精神,把定點扶貧江華工作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和歷史使命,充分結合江華實際和學校優勢,通過教育、醫療、電商扶貧,有針對性、有重點的開展大量工作,取得豐碩成果。
東經111°,北緯25°的江華縣,常住人口52萬人,其中瑤族人口34萬,因為居住著世界上近六分之一的瑤族人口,一直以來這里都有著“神州瑤都”的美譽。然而,國家級貧困縣的頭銜自2012年起就成為了壓在這個湖南省唯一少數民族自治縣頭上的一頂沉重的帽子。
一、“扶貧先扶智”,試點“雙師”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扶貧工作,教育先行。為了防止貧窮代際傳遞,努力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中南大學成立教育扶貧辦公室,保障教育扶貧措施落到實處。根據受援當地教育水平,聯合學校工會、附屬中小學、網絡教育學院、校友會的資源,通過互聯網通道輸出教育資源,開展教育扶貧。
為了解決師資力量和硬件水平不足的問題,中南大學組織北京校友會中南大學創新創業聯盟捐資20萬元人民幣,遴選出6所試點學校共12個試驗班24名本地教師,開展雙師教學試點。通過網絡信息技術等多種途徑開展學生間的交流,及時發布教育教學研究成果,開放中南大學附屬中學校園網,共享優秀的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城鄉學校教育資源共享。通過名師遠程視頻教學,本地老師現場課堂講解的方式,完成了鄉鎮中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學生享受到了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本地老師也能足不出戶的了解更為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重點。
同時,中南大學還組織研究生及兩所附屬中學教師成立支教團,對江華縣各個鄉鎮中學開展定期駐點支教。
來自中南大學商學院的賈伯聰是中南大學研究生支教團今年派駐大圩鎮中學的支教成員之一,“震撼”是這個來自大城市的22歲大男孩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的最多的一個詞。“如果不是從孩子們的周記中了解,真的難以想象有些孩子為了來這上學,早上4點30就要從住在深山里的家中出發。有一次我去鎮上買菜,碰到了一個七年級的學生背著一個比他人還高的竹簍在買菜,一問才知道,家里大人都出去打工了,整個家除了他沒有別人。”
二、“智慧醫療”,推進城鄉醫療合作幫扶體系
為了充分發揮醫療資源優勢,中南大學積極組織醫務人員參與江華醫院對口支援工作,全面推進江華醫療衛生事業發展。
學校邀請校友企業達實公司與湘雅三醫院、學校醫管處等部門配合江華縣推動智慧醫療項目,解決居民“看病難、就醫貴”和“三長一短”的醫療問題,使居民獲得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完整詳實的健康檔案信息和全生命周期的自我健康醫療管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效率;輔助公共衛生防疫部門有效開展慢病管控、急救管理、衛生防疫管理、突發事件及應急災情的快速反應管理、婦幼醫療保健管理、血液管理、健康教育與綜合行政管理等工作,推動醫療衛生事業的繁榮發展。
同時,按照“強基礎、促應用、惠民生”的建設原則,運用互聯網+醫療服務信息平臺,采取“市—縣—鄉—村一體化”模式,建立江華縣區域內分級診療四級服務體系:村衛生室/診所(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江華縣級醫院——中南大學湘雅三醫院,實現村衛生室、鄉鎮醫院、縣級醫院、湘雅醫院遠程醫療全覆蓋,完成江華縣域范圍內各醫療業務系統、鄉村衛生室、鄉鎮醫院、縣二級醫院和湘雅系統遠程醫療、分級診療、定向轉診。
中南大學駐江華扶貧工作組組長黎胤介紹:“我們的目標是從村衛生室一級開始全面完善江華醫療業務系統。讓人民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最優質的醫療服務,小病小痛在家門口就能解決,大病能夠通過遠程會診系統及時得到最頂級的醫療資源共享。”
三、“電商扶貧”,授人以漁的“造血”式扶貧
中南大學充分發揮江華縣自然生態好、農業產品多的優勢,依托“互聯網+”,將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切入點,通過搭建互聯網電商平臺、優化電商發展環境、促進線上線下聯動,切實促進貧困地區資源交換流動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
為了破解資源流動的城鄉瓶頸,中南大學通過多方投入,搭建好、推廣好、運營好電商銷售平臺。建立自營農村電商服務平臺“瑤都優品”,注冊“瑤鼓”商標,開發農副產品38種,網絡訂單累計50余萬元。建立“中南大學農村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完善農村電商服務體系,集中進行農產品初加工、包裝設計、物流配送、金融扶持、農技培訓等服務,定期開展創新創業輔導和農業技術培訓,引導農民向新型職業農民轉變。建立瑤都優品線下體驗館,在大圩鎮、旅游景區、縣級淘寶中心建立瑤都優品線下體驗館,以整體品牌形象對外進行訂單處理。四是依托校友力量,簽約第三方電商平臺,與“校友商城”、“富農王”、“快樂中國”、“田覓覓”等網絡銷售平臺,簽約意向金額達200萬元。
在充分挖掘江華縣特色產品基礎上,學校著力打造農業電商平臺,采取“互聯網+生態農業”、“基地+大學校內市場”的訂單農業運作模式,做好供需準確對接,積極拓展電商產品銷售市場。立足學校校內市場。將定點扶貧的大圩鎮打造為中南大學的蔬菜及農副產品供應基地,學校與其簽訂采購協議,對大米、茶油、紅薯粉、芋頭、辣椒、土雞等農產品進行集中采購。積極拓展第三方電商平臺合作,通過校友延伸市場。學校深圳校友會邀請江華縣領導參加深圳校友青年商會活動,組織校友赴江華開展春游踏青和扶貧項目考察,引導校友企業資金和技術進駐江華農村電商市場,作為市場主體開發打造了“福農王”等江華專屬電商平臺,將產品銷往廣東、深圳等地區。學校還依托校友企業創辦的“校友商城”“壹零客”跨境電商平臺,拓展東南亞海外市場,將瑤族大山里的產品推向國外。
此外,學校還投入40萬元支持大學生創業團隊開展“1+1”農村電商創業幫扶,即1個學生創業團隊幫助1個有產品的農戶或農業合作社,教會他們使用電商平臺銷售產品。截至目前,學生團隊結對農戶70戶,依托淘寶、京東、微信等開通網絡銷售平臺80余個。中南大學教育基金會還聯系校友企業深圳市金立通信設備有限公司,一次性捐助智能手機200臺,有效解決了貧困戶沒有互聯網接入終端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