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南京1月27日消息(記者楊明 景明)2017年各省市區經濟數據陸續公布。江蘇繼續以7.2%的增速和8.59萬億元的地區生產總值位列全國前列,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多年全國第一。江蘇聚焦實體經濟,矢志創新,用系統化思維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爭做工業強國建設的“領頭雁”。

  冬日的蘇北大地,寒風凜冽,徐工集團重型機械有限公司車間內,熱火朝天,干勁十足。徐工集團董事長王民回想起2017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后首次到地方和企業調研就來到徐工的場景,興奮之情溢于言表:“總書記勉勵我們要在創新驅動發展上和把制造業搞上去方面要做出新的貢獻。特別希望徐工集團要在制造業強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百年的奮斗目標多做貢獻。所有這些都使我們深受感動,倍感振奮!

  作為我國裝備制造業的領軍企業,徐工集團提出“技術領先,用不毀”的金標準,將總營收的5%投入創新研發,在美國、歐洲、印度、巴西設立地區研究中心,由產品開發向研究共性技術、核心技術、專有技術轉變。主要指標連續29年穩居行業全國第一,擁有6000多項專利技術,成為世界工程機械前10強中唯一的中國企業。

  徐工正是江蘇企業在建設工業強國中爭當“領頭雁”的縮影。在其背后,還有一大批科技小巨人、單打冠軍,撐起了制造業強省的半邊天。江蘇在全國市場占有率排名第一的“單項冠軍”企業有120家,市場占有率全球排名第一的企業26家,排名第二的16家,名列全國前茅。2017年江蘇省實現外貿進出口額超4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超過19%,占同期我國進出口總值的14%。其中,出口總值65.8%為機械、電子類產品。

  江蘇省社科院副院長章壽榮:“江蘇這幾年的外貿特別有個轉變,從一般制造更多的轉向先進制造業的出口,最大的在于它的附加值能夠提高。這個轉化,出口產品的提升,它也是個結構的轉型,必然帶來價值的增加,我們在全球價值鏈走在前面去了。”

  讓制造業第一大省江蘇保持經濟良好質態的秘訣就在于——政府不遺余力地支持創新的堅實步伐。讓實體經濟插上信息化、智能化的翅膀,提升競爭力!笆濉逼陂g,江蘇將實施603項、總投資1572億元的企業智能化改造升級三年滾動計劃。到“十三五”末,江蘇將力爭建成1000個智能車間和工廠。

  江蘇省省長吳政隆:“建立服務全省、輻射全國的智能制造大數據云服務平臺,創建一批示范智能車間和智能工廠,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領軍企業,提高制造業智能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制定實施重點產業集群培育促進計劃,加快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高端裝備等一批萬億級產業集群!

  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是提升創新層次的必由之路。單憑企業的一己之力不足以支撐重大創新、原始創新。江蘇不僅培育企業為主體的創新氛圍,還集全省之力建成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定位于從科學到技術的轉化,聚焦高質量發展重大需求,打造標志性、引領性的創新高地。產研院成立4年來,從“高質量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等方面破題改革。在全國率先探索實踐了項目經理、股權激勵等多項改革舉措,構建了新型研發機構建設運營的新模式。

  江蘇省產研院黨委書記胡義東說:“新型研發機構是我們研究院最核心的使命,要做顛覆性、原創性技術的開發。吸引更多的創新平臺來進行原創性技術的研發,這個集聚的效應會更加強烈!闭、企業、新型研發機構在創新生態中的定位愈發清晰,創新成果凸顯。江蘇正匯聚科學基礎雄厚、研究人才密集的優勢,打造基礎創新的“強磁場”:支持建設359家企業院士工作站,集聚360名院士領銜的高層次創新團隊2800多人,“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等一大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在江蘇落地生根。2017年江蘇54個項目獲國家科技獎,獲獎總數繼續保持全國省份第一位。

  區域創新能力連續八年全國第一,成為江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鮮明標志。江蘇正在以歷史眼光、全球視野深刻把握科技創新的趨勢和規律,以系統性思維加快科技創新步伐,更加注重原始創新和集成創新,在新征程上打造江蘇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經濟發展要高質量,強化科技創新戰略支撐,推動新的動能蓄勢迸發,構建現代產業體系,帶動實體經濟提質增效。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江蘇拐點。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