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員在陜西南鄭疥疙洞遺址測量與繪圖(央廣網發 圖片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央廣網西安12月6日消息(記者雷愷)中國及東亞地區的早期現代人是演化自本土古人群,還是自非洲遷徙而來?記者今天(5日)從陜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陜西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發掘獲重大發現,在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早期現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業類型的石器,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說提供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陜西南鄭疥疙洞遺址近景(央廣網發 圖片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2018-2019年,經國家文物局批準,陜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和南鄭區龍崗寺遺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聯合組隊對陜西省漢中市南鄭區梁山鎮南寨村附近的疥疙洞遺址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掘。在27平方米的發掘面積中,發現人類活動面、石器加工點、火塘等遺跡,出土人類化石、石制品、燒骨、動物化石等遺物萬余件。

  遺址地層堆積厚約1.6米,可劃分為13層,其中第3-10層為舊石器時代文化層。人類活動面位于第4層以下,具有明顯的踩踏面。考古人員在原生地層中出土2枚早期現代人牙齒化石,并在早年被人工搬運至洞外的、含石制品和動物化石的堆積中篩洗發現人類牙齒4枚、頭骨殘塊3塊,這些篩洗出土的人類遺骸石化程度多與原生地層中出土的人類化石相當。

陜西南鄭疥疙洞遺址第一期石制品(央廣網發 圖片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石制品1500余件,類型包括石錘、石核、石片、工具、斷塊和片屑,構成了石器生產和使用的不同環節。工具大多以石片為毛坯,多為中小型刮削器,存在少量尖狀器,偶見個體較大的重型刮削器,主體屬于華北小石片石器工業。

  動物化石及燒骨8000余件,初步鑒定有鹿、麂、牛、劍齒象、犀、野豬、大熊貓、熊、狼、最后鬣狗、黃鼬、豪豬等20余種,其中鹿科和牛科動物占絕大多數,屬于晚更新世“大熊貓-劍齒象”動物群。

陜西南鄭疥疙洞遺址食肉類動物化石(央廣網發 圖片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疥疙洞遺址是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遺址中罕見的、保留了距今10-1.5萬年期間人類化石和豐富文化遺存的洞穴遺址,具有十分重大的學術意義。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王社江表示,該遺址發現的人類化石,具有典型的早期現代人特征,是中國南北過渡地帶秦嶺地區首次發掘出土的早期現代人化石,為研究秦嶺地區晚更新世晚期的人類體質特征、現代人在中國境內的擴散與時空分布提供了十分關鍵的材料。該遺址地層堆積基本連續,層位關系清楚,出土遺物性質明確,對于研究中國古人類體質及其文化的連續演化、不間斷發展和舊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過渡提供了彌足珍貴的人類化石、文化遺存和地層年代、古環境證據。特別是從中發現的共生關系清晰的早期現代人化石和華北小石片石器工業系統的石器,顯示其制作和使用者應是生活在疥疙洞附近的早期現代人。而小石片石器工業是華北地區自舊石器時代早期以來長期流行的、由中國本土直立人創造的石器工業,從直立人階段到早期現代人階段,中國石器的類型和制作技術并未發展明顯的轉變,這充分表明該地區的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老的人群。因此,這一發現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可能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假說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學證據。

陜西南鄭疥疙洞遺址原生地層出土人類牙齒化石(央廣網發 圖片由陜西省考古研究院提供)

  同時,此次發現還填補了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洞穴類型居址的空白,對研究早期人類洞穴和曠野階地兩種類型的居址形態和生計方式提供了重要的資料,同時對研究秦嶺地區舊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業面貌、人類技術行為方式、舊石器文化發展及演變過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另外,秦嶺中西部地區既往發現的晚更新世動物化石數量很少,疥疙洞遺址出土有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的動物化石,且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極大地豐富了秦嶺地區晚更新世的動物化石材料,為研究該時期動物種群演變、人類生存環境背景等也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