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昆明6月19日消息(記者李騰飛)中共怒江州委書記納云德在今天(19日)召開的云南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上介紹,經動態監測,截至目前,怒江全州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實現“兩不愁三保障”,貧困村達到退出標準,可以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千百年來壓在怒江各族人民頭上的貧困大山即將被徹底挖掉,實現從區域性深度貧困到整體脫貧的千年跨越。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滇西北橫斷山脈,2014年以來累計識別出6.94萬戶26.78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高達56.24%,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少數民族人口多,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典型代表。

  納云德介紹,怒江過去交通內聯不通,外聯不暢,大部分群眾出行靠走路、過江靠溜索、運輸靠人背馬馱,F如今,怒江美麗公路及南延線建成通車,成為引爆怒江旅游、推動怒江發展的振興之路;蘭坪豐華通用機場投入使用,實現了怒江各族人民期盼千年的“飛天夢”;保瀘高速公路今年年底將建成通車,怒江即將結束無高速路的歷史。同時,暢通的縣、鄉、村組公路,不僅解決了群眾的出行難問題, 也成為惠及民生、綠色發展、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強大“引擎”。交通基礎設施實現歷史飛躍。

  過去,怒江絕大多數貧困群眾居住在高山峻嶺、峽谷縫隙,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通過實施易地扶貧搬遷,全州10萬貧困群眾搬出了大山,遷入了傳統民族文化與現代文明相融合的嶄新社區,拎包住進窗明幾亮、家具家電齊全的新樓房,告別了“竹籬為墻、柴扉為門、茅草為頂、千腳落地、上樓下圈、透風漏雨”的蔑笆房和木板房。通過搬遷,小孩上學近了,群眾就醫方便了,產業發展起來了,勞動技能水平提升了,實現了安居樂業。

  在生活水平方面,由于發展受限,長期以來,群眾生活條件艱苦,缺衣少食,衣著寒磣。納云德說,怒江堅持把產業就業作為群眾增收的主渠道來抓,實現了貧困群眾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全州農村常住居民人均收入從2012年的2773元提升到2019年的7062元,年均增長11.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個百分點。這幾年,隨著收入的增加,廣大老百姓的消費能力不斷增強,建新房的多了,買汽車的多了,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怒江各族人民實現了從“苦日子”到“熬日子”再到“好日子”的滄桑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