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李澍)11月21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主辦,光明網、江蘇省委網信辦承辦的“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在鎮江召開主題座談會。來自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代表及人民網、新華網等中央新聞網站、地方網站的編輯記者等30余人參與座談。

“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圓滿結束

  此次座談是對主題線下活動的回顧與總結。活動期間,專家學者與媒體記者深度走訪南通、泰州、常州、鎮江四地的十余個縣市區,在農村社區、田間地頭與村民、產業帶頭人等深入交流,傾聽一個個發展、致富的故事,感受鄉村振興的實踐經驗與廣大農民“獲得感”的提升。座談會上,走訪人員結合走訪實踐暢談江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有益經驗,分享自己的觀點體悟,標志著活動的圓滿結束。

“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圓滿結束

  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研究院院長、教授唐任伍在分享中表示,此次活動為學者了解鄉村振興一線實踐提供了寶貴機會。結合走訪可以發現,鄉村振興,產業興旺很重要。走訪中從事草坪產業的梅林村、發展生態蟹塘的宗林村等,都是找到了資源稟賦和鄉村發展相結合的關鍵點,取得顯著發展成效。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首先要想辦法發現、留住有頭腦有智慧的“帶頭人”,創造條件讓他們發揮作用。其次,要通過鄉風文明建設引導村民、凝聚共識,為產業發展提供助力。

“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圓滿結束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研究所社會政策室主任、研究員張本波表示,江蘇在鄉村振興過程中注重因地制宜發展產業,打造“一村一品”。這是對過去忽視的資源拾起來,進行深度開發。比如,如皋顧莊社區有盆景制作的傳統,在進行開發過程中就主打“盆景”牌,將其做成特色產品,并形成產業鏈,提高發展的持續性和抗風險能力。

“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圓滿結束

  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副教授于樂榮看來,江蘇做好鄉村振興的關鍵是“嵌入”。首先,產業發展嵌入當地的生態系統。走訪中,無論是盆景園藝還是草坪苗木,這些產業均依托于當地的自然生態資源,充分挖掘農業的生態價值,精心打造“綠色”產業。其次,產業發展嵌入當地的社會系統。比如發展花木經濟的西馮村產業帶頭人就是返鄉創業人員,內源于鄉村社會,與土地和農戶關聯緊密,能夠遵循村莊的互惠性關系開展其日常經濟活動,在雇工、土地流轉方面與村莊和村民形成良性互動,并促進產業良性發展。

“鄉村振興在行動——走進江蘇”主題線下活動圓滿結束

  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助理研究員閆東升表示,鄉村振興是一盤大棋,走好這盤大棋不能忽視生態效益。活動中走訪的村莊都保持了良好的生態環境,結合自身特色創新發展綠色產業等,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有益實踐,這種因地制宜的發展值得借鑒。

  參加會議的媒體記者表示,通過走訪親身感受了一線的火熱實踐,也讓自己更加深刻了解到肩負的傳播重任,是一次“練兵”與“洗禮”。同時,活動還為媒體與專家學者溝通交流提供了良好平臺,有助于媒體把專家寶庫用好,更專業、有效地參與到網評引導之中。

  中央網信辦網絡評論工作局相關負責人,光明網、江蘇省委網信辦和鎮江市委網信辦相關負責人出席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