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阿拉善2月6日消息(記者劉一晨)在2025年央視非遺晚會的舞臺上,阿拉善盟的地毯織造技藝(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驚艷亮相,與眾多非遺項目一同彰顯中華傳統民俗的深厚底蘊。這一亮相,不僅是對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傳承成果的肯定,更是將這一傳承280余年的古老技藝,推向更為廣闊的大眾視野。而在這一古老技藝的背后,有一位默默耕耘的傳承者——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段麗珍,她以五十多年的堅守,詮釋著對阿拉善地毯的熱愛與傳承的責任。
阿拉善地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736年之后,歷經280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阿拉善地區文化的獨特象征。它不僅融入了當地人民的生活,更承載著這片土地的風土人情與歷史記憶。2008年,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段麗珍自幼便與阿拉善地毯結緣,五十多年的地毯織造生涯,讓她的雙手布滿老繭,卻也賦予了她爐火純青的技藝。談及傳承,她感慨地說:“我從事地毯織造已經五十多年了,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不讓這門傳統工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失傳。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培養年輕的徒弟,希望阿拉善仿古地毯能夠代代相傳。”
多年來,段麗珍潛心鉆研每一道工序。阿拉善地毯的制作工藝極為復雜,選用的本地土種羊毛纖維堅韌、彈性極佳,為地毯的上乘品質奠定了基礎。從設計構思開始,段麗珍便展現出非凡的創造力。她在傳統圖案的基礎上,融入現代審美與創新元素,讓古老的地毯煥發出新的生機。
織作環節中,段麗珍端坐織機前,雙手熟練地穿梭于經緯線之間,將一縷縷羊毛編織成緊密的毯面。這一過程不僅考驗著她的耐心,更彰顯出她扎實的技藝功底。織作完成后,“平”“剪”“洗”“造舊”等工序,她都親力親為,嚴格把關。“平”讓地毯紋理均勻,“剪”塑造出立體圖案,“洗”使羊毛光澤盡顯,“造舊”則賦予地毯古樸典雅的韻味。
經過這一系列復雜工序,阿拉善地毯呈現出質剛、彈性強、拉力強、光澤好的顯著特點。其圖案豐富多樣,既有對自然景觀的生動描繪,也有對蒙古族傳統生活場景的細膩刻畫,還有寓意吉祥如意的傳統紋飾。在段麗珍的詮釋下,這些圖案更加富有生命力,每一幅都仿佛在訴說著阿拉善的故事。
作為自治區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段麗珍深感責任重大。她積極投身于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的傳承與推廣工作,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年輕工匠。在她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并愛上了這門古老技藝。
如今,阿拉善地毯織造技藝在段麗珍等傳承人的堅守與創新下,正不斷煥發出新的活力。通過與現代生活的融合,它走進了更多人的生活,讓更多人領略到其獨特魅力。
鳴謝:阿拉善左旗融媒體中心
![](http://m.hainiu11.com/2021/sjy/images/code.png)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