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西寧1月17日消息(記者汪曉青 通訊員馬琴)記者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近日,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與青海大學合作實施的《梭梭、多枝檉柳等5種旱生鄉土樹種容器育苗基質篩選與化學制劑控根技術》科研項目經專家評價認定,一致認為該科研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獲得省級科學技術成果。

野外實地調查保護區旱生鄉土樹種生長情況(央廣網發 海西州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青海柴達木梭梭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青藏高原北部,青海省海西州境內,柴達木盆地東部,分別由德令哈市、烏蘭縣、都蘭縣的三大塊相對獨立的片區組成。保護區內主要保護樹種為梭梭。

據了解,科研工作人員在梭梭林保護區德令哈、都蘭及烏蘭三個分區內設置具有代表性的樣地35個,全面調查保護區植被群落結構及天然更新情況,并以梭梭林保護區內主要旱生鄉土樹種——梭梭、白刺、紅砂、多枝檉柳、沙木蓼為試驗對象,通過對不同基質配方的篩選和不同化學控根制劑的研究,探索旱生鄉土樹種容器化學控根育苗技術5種,成功篩選出適宜旱生鄉土樹種種苗繁育的育苗基質和有效化學控根劑,繁育控根容器苗3.5萬株,并發明實用新型專利2項。

容器育苗苗期管理(央廣網發 海西州林業和草原局供圖)

記者獲悉,此項科研項目為主要旱生樹種種苗栽培提供了理論依據,形成了一整套可供參考的保護區旱生鄉土樹種容器苗的培育流程規范,將大大提高優質容器苗的出苗率。同時,培育出的優質容器苗,可用于保護區內天然更新不良樹種的生態修復,提高人工更新造林成活率,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編輯:張海東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