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春日的東昌湖在薄霧中緩緩舒展,晨跑者三三兩兩穿梭在沿湖新綠間,湖畔實時播報水質數據的“生態監測浮標”閃爍著微光。晨光里,湖光與人影相映,科技與自然交織,勾勒出城市發展與生態保護相融的生動圖景。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近年來,聊城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取得積極成效,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生態答卷。
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2024年以來,聊城市著力強化重點工作線閉環管控,提前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2024年,聊城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同比改善3.8%。優良天數245天,同比增加40天,增加天數排全省第2位。省控以上地表水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80%。縣級以上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100%。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任務,獲得省級獎勵資金500萬元。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綠色低碳轉型扎實推進。聊城市啟動新一輪“四減四增”行動,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能源綠色轉型,全市單位GDP能耗較“十三五”末下降22%,規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35%,規上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超90%,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除赤泥外)達到98%以上。“無廢城市”建設獲得全省評估“好”等次。
好生態要守得好、留得住,體制機制是關鍵。聊城市不斷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改革試點,環境要素指標結存量大幅提升,累計交易各類排污指標近500噸。連續5年實施供暖季公交車免費乘坐政策,倡導企業自主減排,推行重污染天氣應急期間企業差異化管理,取得顯著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
清明假期,東昌湖畔游人如織,市民在此散步、聊天、放風箏,各得其樂。近年來,生態聊城建設步履鏗鏘,空氣質量持續好轉,藍天白云成為市民生活的“標配”。
在堅決打好藍天保衛戰的過程中,聊城市深入推進覆蓋工業源、揚塵源、移動源等領域的8條大氣重點工作線機制,構建問題“發現—轉辦—督辦—銷號”的閉環精準管控機制,累計排查問題35000余個,全部督促整改到位。強化顆粒物、臭氧協同管控及揮發性有機物、氮氧化物協同減排,秋冬季期間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扎實推進夏秋季秸稈禁燒工作。
如果說藍天保衛戰是一場“微克之爭”,那“碧波繞城”便是從“動脈”到“毛細血管”系統工程。聊城市以水環境質量保障為核心,印發實施《聊城市打好碧水保衛戰2024年工作方案》,每月通報市控以上超標斷面、超標因子及水質指數排名,壓緊壓實各級各相關部門主體責任。堅持結果導向、問題導向,強力打造集巡查、監測、監督于一體的全鏈條監管模式,強化落實重點斷面巡查、數據預報預警、超標督辦等工作機制,2024年度全市共計開展巡河檢查4000余人次,獲得監測數據21000余個,下發督辦函38個。持續開展冬春季水質保障、汛前隱患排查整治、汛后重點流域水質保障專項整治、入海河流總氮治理等專項行動,協同住建、城管部門加快推進城市排水雨污合流管網清零、城市黑臭水體清零、污水處理廠提標改造工作進展;聯合水利部門做好河湖貫通、生態基礎流量保障、涵閘聯合管控等工作,不斷夯實水環境質量達標改善的工作基礎。因地制宜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治理覆蓋率達到55%以上。
當藍天碧水成為城市的底色,聊城市逐步將生態治理的范圍拓展到大地深處,構建起“天地空”一體化的污染防控體系。對全市154個地塊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完成23個優先監管地塊的風險管控,管控率達96%,高于國家管控要求21個百分點。更新確定2024年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77個,督促其落實年度法定責任義務,完成25個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隱患“回頭看”工作,確保排查整治到位。
聚焦“雙碳”目標推動綠色發展
4月6日,高唐時風集團產業園內,上萬塊光伏板整齊排列。時風集團緊抓“3060”雙碳目標機遇,打造了總容量達120兆瓦的光伏電站,年發電量約1.8億千瓦時,成功實現從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的轉型。生產過程中,車間生產線與清潔能源實現精準協同,智能監控系統可實時調節光伏發電與機械設備的能耗匹配,目前已實現四個產業園的零碳排放。
冠星集團、富沃德復合材料等企業通過購置磁懸浮空壓機、鼓風機、冷水機組等設備,年節電率已達到40%以上。
自2023年以來,聊城市先后印發落實《聊城市農業農村減排固碳實施方案》《2024年“促進經濟鞏固向好、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政策清單(第一批)》等文件,支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優化能源消耗指標,推進清潔生產審核,推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與鄉村振興、農業現代化融合發展。2024年,全市完成83個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居全省第1位;冠縣成功爭創省級現代農業強縣、全省縣域數字農業發展縣,東阿縣成功爭創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全市竹子種植面積超2000畝,成為北方最大的引種栽培地,選育竹種質資源50余個;完成老舊大棚改造提升6萬畝,進一步提高了棚內土地利用率。
隨著“雙碳”目標的持續推進,國內碳交易市場不斷發展完善。企業在規定排放額度內的碳排放盈余,可在碳排放市場進行交易并獲取收益。“目前,我們的碳排放量盈余636萬噸,以折合每噸不到100元價格計算,二氧化碳資產總額約5.7億元。”信發集團副總經理張懷濤告訴記者,信發集團積極響應“雙碳”目標,深耕碳排放控制和管理智能平臺建設,每年收益超100億元。截至2024年12月25日,聊城市組織完成3批次排污權交易,11個項目通過排污權交易獲得環境要素指標,累計交易各類指標近500噸。
綠色,正成為聊城最具生命力的城市基因。堅持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聊城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奮力攻堅,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深刻內涵。(王培源 于新新)

關注精彩內容